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研究队伍规模继续扩大、研究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学界在学术意识规范、学科方向调整整合、学术共同体打造等方面不断努力积极建构核心概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

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研究队伍规模继续扩大、研究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学界在学术意识规范、学科方向调整整合、学术共同体打造等方面不断努力。积极建构核心概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核心概念是建构并形成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正如经济学的“商品”“成本—收益”、政治学的“权力”“国家”等核心概念在各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已成为共识。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而对核心概念建构的关注甚少,需要学界在这一领域不断深化研究。

核心概念是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和构建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概念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现象认知的结果,又是进行新的知识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通过核心概念来建构和支撑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建构和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知识体系,必须加快推进核心概念的建构。

加快建构核心概念,有利于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体系,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衡量一个学科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主要看这个学科有没有其独特的核心概念。加快建构核心概念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和建构国家话语权的真正内核和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体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屏障,这些都需要通过核心概念塑造和建构来实现。通过核心概念的建构,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树立和增强理论自信,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加快建构核心概念,有利于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体系,增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概念关系密切。具有明确定义、超越个别经验、可通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才能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评价体系。政治性与学理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都需要通过核心概念的建构和不断固化才能完成。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该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与中国故事,提炼出可交流、可传播、可意会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贯穿研究始终。

加快建构核心概念,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高质量发展,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日益丰满,目前已形成了七个学科方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但各二级学科间差异性较大、通约性较低,如何通过核心概念建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合为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总结。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要树立问题意识,用好三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如何将这三种资源整合好并形成有效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总之,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概念是一个非常紧迫且必要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加强核心概念生产和供给为突破口,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成都议事会创新实践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研究”(15BZZ0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民生政治视角下西部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对学生国家认同度影响研究”(14XJC810001)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叶本乾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