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意境相符的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果能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就可能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称之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与意境相符的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

置身诗境,就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换言之,置身诗境,就是将读者自己置身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努力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样。那么,如何做到置身诗境呢?1、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自身与诗人的情感的交流与沟通。2、角色互换法:将自己假想成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内心感受反过来揣摩诗人的内心情感。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说,只有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

与意境相符的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

缘景明情,是鉴赏写景诗、咏物诗的最常用、最重要的鉴赏方法。缘,就是沿着、顺着,也含有依据、根据的意思。缘景明情,也就是依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来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般来说,缘景明情就是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这种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抓意象--品意境--探究情景关系--分析思想情感。而“情景关系”无疑是这一思路中重要的一环。下面来解说古诗中的情景关系的种类: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简单地说,触景生情,就是先有外界的景物,后有思想感情,景在情先,情在景后。客观世界中的景物,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但是,一旦它与诗人内心世界产生某种关系,这客观世界的景物便成了触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例如:秋去春来的雁,随着季节迁徙,本是自然规律,无任何情感可言。但是,如果被羁旅漂泊的游子看到,就会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在这之前,游子未必有思乡之意,而这思乡之情,就是由这雁触动的,引发的。这便是触景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便是这夔州的秋天,突出了寥廓凄凉的特征,便勾起了自身“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的经历和情怀。这萧瑟的秋天和诗人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了久存于心的感情——漂泊之苦、国事艰难、生活潦倒、思念家乡,就形成了苍凉悲怆的意境,这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一般来说,怀古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比较喜欢运用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投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也就是,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寓在某种客观景物之中,借助这些客观景物来表达情感,故又可称“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先有内心情感,然后才有带有这种情感的客观景物,这是区别于触景生情的重要特征。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并未直接言情,而是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内的萧条荒凉的景象,此时花也流泪,鸟也心惊,面对此景,诗人的内心又会如何呢?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早已蕴藏在胸,只是借助长安城内的花鸟树木间接地表达出来。写景而不只写景,抒情也不只写情,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这便是借景抒情创设的意境。情景交融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从外在的描写来看,全诗无不在写景,但是景中无不融合着诗人的内心感情,可以说分不出是写景还是抒情,二者浑然天成,物我合一,故有时也称为“情景相生”。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此诗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落花、夜月、山鸟等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勾勒了一幅静谧迷人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之下,诗人的内心极其悠闲,就连飘落的桂花都能感知得到。全诗无不在写景,而每一处客观景物又无不在表达诗人内心的悠闲与喜悦。此时,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互相契合,完美统一,达到了情景相融的意境。在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中,有一种是情与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也就是情与景的感情基调是相同的,可理解为“情景正衬”。顾名思义,以乐景写乐情,就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抒情喜悦的情感,这是“情景正衬”其中的一种。例如: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诗人选用了“春风”、“春花”两种春天特有的景物,“春风”温暖,“春花”美丽,用这两种代表性的景物,便把诗人登科中举后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此时情景一致,是以乐景写乐情。与“以乐景写乐情”相同,以哀景写哀情也属于“情景正衬”的一种,就是用悲伤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这是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便营造了荒凉萧条、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雁无留意,更何况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诗人内心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戍边的悲苦也让读者历历在目。此时,情与景的基调也是一致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在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中,还有一种是情与景的关系互相矛盾,也就是情与景的感情基调是不相同的,这里称之为“情景反衬”,或者直接叫“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也就是诗中描绘的景物特征是美好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悲伤的,景物越是美好,表达的感情就会越加悲伤。例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一团燃烧着旺火,多么亮丽灿烂!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鲜艳美丽的景象。这种景象本应该令人喜悦高兴的,可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时情与景的基调是矛盾的,相反的,是以乐景写哀情。与以乐景写哀情相反,以哀景写乐情,就是用悲伤的景物来表达喜悦的内心情感,是“反衬”的另外一种形式,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诗例比较少见。例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首句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积雪未消,极写边地苦寒,塞下环境的艰苦,再加上“折柳曲”,又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但是,在这种苦寒条件下,诗人要表达的却是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全然没有悲哀了。正是这种以哀景写乐情的艺术手法,才为全诗创造了乐观豪放的意境。不论是以乐景写哀情,还是以哀景写乐情,都是情景反衬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打破常规,创设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让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以景结情,必须是在诗歌的结句,而且此句的前面应该是叙述、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例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的第一句是写景,第二三句是叙事,当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诗人于病中“惊坐起”,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惊。此时诗人并未顺着前面的内容来写,转而以一句写景的句子来作结。暗夜,寒风,冷雨,寒窗,极度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悲伤,委婉含蓄,耐人深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便是以景结情的妙处所在。情景关系是诗歌艺术手法中的一种,叫做“抒情手法”,是间接抒情。客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象,其实是没有感情的,但是一旦被诗人写进诗中,它便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将自身的内心情感,转移投射到客观物象之中,借助这些客观物象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言志,诗言情。古人作诗,往往讲究含蓄蕴藉,内心的情感世界不直接外露,而是寄寓在客观世界中的景和物上。因此,鉴赏品味古诗,就要以此为突破口,抓住诗人选取和塑造的意象,品味营造的意境,来揣摩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艺术鉴赏手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