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矛盾是什么(人生的三重矛盾)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受自我控制,同时又受社会制约。在《难以实现的知行合一与极其重要的情感教育》中谈到:人并非完全理性的,人的行为既受理性的指挥,又受情感因素的指挥。多头指挥,这就带来人生三重矛盾。

人生的矛盾是什么(人生的三重矛盾)(1)

1.心脑合一,却不被社会接受。比如:一个人他从事着自己本心喜欢的工作,并为之付出了很多脑力,但却不为社会认可。这样的人和事很多,比如:梵高,既有绘画的技能,又能充分表达情感,但是他的画在生前并不被社会认可,所以,梵高就一直生活在困顿和自我怀疑之中,最终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梵高还算是幸运的,毕竟身后还是得到了认可。很多时候我们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却不被社会认可的情况非常多。

2.理智与社会同步,却不被心认可。比如,市场上大家都在做假货,理智告诉自己也要做假货,如果自己坚持做真货就会因为价格高,而不被市场接受,自己就无法生存,于是就开始做假货。可是当自己真的开始做假货的时候,自己的良心却过不去,所以,即便挣到钱了,却不开心。再比如,在一所公立小学里,老师们都按部就班,得过且过。新来的老师觉得只有和大家同步才能不被孤立,于是他也混混日子,得过且过。但是,他情感上又知道教育是个良心工作,对自己的不负责的教学工作感觉愧疚。

3.心与社会同步,理智却不允许。比如:当看到别人遭受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同情心要让我们捐钱去帮助别人,一时感动捐赠别人很多钱财。可是自己也没有那么多钱财,捐赠后自己 反而陷入困境。所以,又后悔捐赠的行为让自己受到窘迫。再比如:男人看到美女会产生本能的冲动,而此时又有一个美女对自己主动示好,可是真的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必然会带来妻离子散的后果,所以他不能遵循本心的意愿去和美女交往。

人生的矛盾主要就是这三种情况,并且这些矛盾总是存在的。而且更让人抓狂的是,你发现社会上有各种理论,有的要:“遵循你的本心”;有的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要:“不要情绪化,要理性行事”,不论听从哪一种理论结果都是错误的。遵循本心大概率会被社会虐得体无完肤;完全遵从社会又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内心痛苦;完全理性又会被人骂为“冷血”。所以,人就始终处在外力、脑力、心力的三重力量的拉扯之中,人生就是这么无奈和痛苦。很难有一件事既符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有这个能力,还能被社会认可。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必定让人无比快乐和幸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因为三力合一的情况太稀少。

佛教的上帝视角无法解决现实矛盾

那应该怎么办呢?佛家认为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导致这些关系缘由是我们的七情六欲,但是这七情六欲又不是真实的。佛家教我们的理念是:“空”。因为一切皆空,所以七情六欲也是空,所以复杂的关系也是空,当我们真的认识到“空”之后,人生的烦恼就随之而去。佛家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我们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知到的诸相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缘来而聚,缘去而灭。事实的确也是如此,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物质、能量的世界就是不断循环的过程。真的就如佛家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就人的生命而言,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就有很大的随机性,都是因缘而起。生命诞生之后就不断吸收外在能量,不断成长,等老了之后一切归空,尘归尘,土归土。所以,佛家说:“凡有所相,皆为虚妄。”是非常有道理的。

人生的矛盾是什么(人生的三重矛盾)(2)

既然那些相都是虚妄的,就不必执着于他,即便是人本身也不过是“臭皮囊”而已。因此,要“对外扫相,对内破执”。对外扫相是前提,对内破执是最终目的。佛教理论是正确的,逻辑上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却无法做到,因为佛家的观念是“上帝视角”的,他的理论是在更高的视角,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讲的。就像庄子讲的那个寓言,两个国家打来打去,也不过争的就是蜗牛角上的那一小块地方而已。回到世俗中来,我们都是蜗牛角上的士兵。虽然从上帝视角来看在过去和将来的世界里,当下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争来争去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当下这个瞬间却是真实存在的,人就生活在这个当下。人在世俗之中就无法不被世俗所困,你非得告诉我当下我嘴里的肉,手里的权都是假的,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毕竟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那么超脱。

平衡的艺术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佛教并不能把我们从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佛教不能、其他的宗教也不能,但是我们依旧要破除执念。只有放下执念之后,才能在心力、脑力、外力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不过很多人有精神洁癖认为平衡就是放弃,就是没有原则,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睡觉都要翻翻身,让自己在被子和床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做人、做事为什么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状态呢?因为每个人的三力模型并不一致,所以,这就导致了在同一件事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心力更强的人会更感性一点;脑力更强的人会更理性一点;外力更强时人就会更服从社会原则。但是每个人脑子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执念,就好比一个人吃饭之前要先喝汤,突然有一天没有汤了,他的饭菜就难以下咽。但是对一个吃饭没什么讲究的人就无影响。所以,人生的痛苦大多由偏执引起的,而偏执往往又来源于习惯、价值观、和性格等,而这些往往不被自己所觉察的属于潜意识。

平衡就是让三种力量都做出一定的退让,从而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以便让事情顺利进行。举例来说:在20世纪80,90年代,市场上假货横行。这是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向好,对于很多商品都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西装、皮鞋等,但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于是假货就开始满足市场需求。偏执于良心不管市场状况,坚持做高品质产品,产品就会因为价格太高无法卖出去。偏执于市场的人就全力以赴地造假货,结果就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而偏执于理智的,他会觉得这个市场太混乱了,没有一处是合理合法的,所以他主动退出市场,错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而善于平衡的人会适度屈服于市场,并坚守底线,同时也放弃完全的理性适度的癫狂。这样的人就会在那个时代完成原始积累,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转型升级,最终成为成功者。

平衡意味着折中、不偏执。归纳起来就是:平衡才会有“平和”,平和之后才会有“和顺”,和顺之后才会有顺利,顺利之后才会有成功。所以,平衡的艺术是万事成功的第一步,但平衡并不容易,平衡一件事尚不容易,人生一个多线程的,会同时有几件事摆在你面前让你去做平衡。而且往往这些事平衡的着力点并不在同一个位置,有的事着力点偏外力,有的偏心力、有点偏外力。这就导致了偏执的人处处碰壁,善于平衡的人如鱼得水。真正的成功者未必在事业上有多大成就,但必定是善于平衡心力、外力和脑力的人,从而平和、淡定、从容。比如:在《丘吉尔的黑狗》这本书中提到丘吉尔对你自己并不认可,常年受抑郁症的困扰。他说:“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外界看来丘吉尔是一位极其成功的人,但他自己又如此否定自己,他的人生又怎么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那么平衡的能力怎么来?且看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