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1)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2)

道德经.第十八章.帛书版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回顾前章:

回顾:老子对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因为大家不信大道了离大道越来越过多,无法与大道保持正常的信息来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功劳还是民生都居为已有。出现百姓皆为我自然。因为人变的自私自利,离道越来越远了,所以只能跟你讲仁爱,讲大爱。本章与第二章是相呼应的。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3)

释义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4)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5)

“故”是所以的意思,与第三十八章相呼应的,一点点的退了,与大道越来越远了,而老子当时是周朝末年,因为失道太多了,所以只能讲仁爱了。 案有仁义:有人把“案”作“安”讲,读成反问句。其实“案”字本义是指“用于安放食物的木盘”,落下而安放,表达肯定之意,在这里作“于是、就”讲。与第十七章“信不足,案有不信”用法相同。

因为大道废了,所以才到了仁义。”仁“是对大多数人的爱,而”义“是对小部分人的爱,正如兄弟之间不是仁而是义。对大多数人的爱是仁,因为世人自私自利看不到天下,最不济还能看到义。因为整个社会是一个社群,人是共生体,即然是一个社群,就需要一个章法去约束和指导大家,这就是仁爱。

如果连仁爱都没有了,就只有礼了。正如老子在第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有些人表面有礼貌但背地里却骂你祖宗十八代,如果没有了礼就只有义了。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废”,是废弃的意思。可能会有人疑惑,大道怎么能被废弃呢?《中庸》不是明明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们连片刻离开“道”都不可能,又如何去废弃“道”呢?

这里就要说到“恒道”与“非恒道”。有“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的道,它无处不在,造生天地万物。这个道,便是《中庸》所说“不可须臾离”的道,称之为“恒道”。而《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又还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小河流很多,统一归于大海,如果把大海比于大道的话,小河流就相当于大道的分支,作用于不同的事物。这些依赖于具体事物而呈现的道,就是“非恒道”。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与道相合的状态,《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这些“得一”的状态,就是它们各自秉承于道所得的中正常态。而这些常态,都是可以被偏离的。

天有清时,有不清时;地有宁时,有不宁时;神有灵时,有不灵时;谷有盈时,有不盈时。侯王有道则为天下之正,无道则为天下所蹶。所以当这些事物偏离它们本有的中正常态时,则为“废弃”了大道;向这个中正常态靠拢的过程,则为“修道”;重新回复到了中正常态,则为“得道”。

当人类群体偏离了“有道”的中正常态时,“仁义”就开始被推崇了,这便是“大道废,案有仁义”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样的,“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意思是说,当人们背弃了纯真朴实的中正常态而使用智慧时,大的欺诈行为就开始被赞许了。当六亲之间和睦相处的中正常态被抛弃以后,孝顺与慈爱就开始被赞赏了。当国家清明安宁的中正常态消失以后,忠贞之臣就开始被赞扬了。

庄子在《马蹄》篇中说:“素材没有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白玉没有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出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管理者的罪过。”

仁义固然是很华丽的品质,但却是分割素材雕饰而成。“朴散则为器”,当人们开始重视并赞赏“器”的时候,“朴”也就不可能再得以保持了,从此走上废弃“大道”的路。这种状态不改变,“道”也就永远回不来。所以《道德经》才说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目的就是要打破当下流行的“定势”、“酱缸”,而试图重新回归于“大道”。

只有当不再推崇“仁义”的时候,人们的眼光才有机会重新关注到“大道”。只有当不再赞许“智慧”的时候,人们才有机会重新回归于纯真朴实。只有当不再赞赏“孝慈”的时候,人们才有机会六亲重归于和睦。只有当不再赞扬“贞臣”的时候,国家才有机会重归于清明安宁。

知快出,案有大伪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6)

知的本意为杂念、想法、见识,”伪“是做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的意思,正如太极张三丰,之所以称之为张真人,因为世人皆为假人。正如小孩子天真浪漫不虚伪,为何长大后就不天真了,就虚假了呢?为何有了思想就虚伪了呢?

知快出案有大伪。因为有”知“,这里的”知“不是知识的意思,是杂念、见识。杂念不是欲望是乱七八糟的思想。“快”的本意太快的东西存在对身体是不好的,快意味着更快的消亡。筷子的筷加了一个竹子头,这个筷字从最开始的本意树心旁是一个心字,这个字有一种意思,在闽南语中念guai三声,这个音的意思将一个东西劈开、分开。客家话接近于唐语,接近于白话。

心快速的分开了,杂念想法快速的分离,讲的其实是分别心,你有太多的杂念与所要遵循的规矩,以此做为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去指导你做事,你做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不正确的,因为分别心太大了。很多东西不破不立,正如不把旧楼推倒不可能有新楼出现,想要有新的认知不把旧的认知放下,你是无法拥有新的认知,这样也无法辨识自已。

学会看清事物的本质,学会跳脱虚伪的自我,一切皆由你决定。所以,你的常识你的一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的一切,并依此形成的生活经验实际上都是你的欲望,“欲望”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碰撞所反馈回来的映射,你依托于此来做出判断,所以你据此来建立了你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欲望越来越大,人生观、世界观堆积的越来越多。人因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各样的”知见“产生了分别心,就会做出各种各样指导你行为或约束你行为的假动作、假认知,看事物不透彻,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不是真实的。

从易经的角度去注释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7)

首先,《道德经》各章都是按顺序对应《周易》卦写的,第十六章对应《同人》卦,十七章对应《大有》,十九章对应《谦》卦,二十章对应《豫》卦。《周易》卦的这部分顺序是《同人》、《大有》、《谦》、《豫》,在《大有》和《谦》之间没有其它卦,就是说,在《道德经》写作之时,现有的第十八章不是合在十七章中就是合在十九章中,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章节。

其次,在竹简本中十七章和十八章是合在一个章节的,这是版本依据,也为某些学者所认可。从内容上,十七章的“太上,下知有之”是借《大有》卦象太阳在天上的景象,以比喻君王在万民之上而写的;十八章的“故大道废”是从六爻爻性上写的,火卦在《大有》卦的上卦位,是三爻皆位反,呈现了治国大道废弛之象。

故从文字内容看两章没有内在关系,从《大有》卦象角度看,是一卦两解,应该作为一个章节来诠释《大有》卦之道。故十七章和十八章不是简单合为一个章节的问题,而是一个整部《道德经》架构的问题,是《道德经》思想源头的问题。那“大道废”怎么解释呢?

《大有》卦五个爻位皆为阳爻,只有六五这个君位是阴爻,作为一国之君思想昏聩了,治国的大道肯定就废弛了,这是写“故大道废”的依据,也是“大道废”的内含。“案”作为“于是”讲没有前例,在这里讲也不对。

把“仁义”作为一个词讲也是不对的。前句“信不足安,有不信”的“安”是作为本义安定来解的,后面这三个“案”写在词的前面,应作为副词讲,表示疑问。“案”字解为于是或者疑问,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要确定“案”的字义,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大道”?何为“仁义”?

前面已做了分析,王本十八章这三段句子与十七章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没有关联,为什么还要写“故”呢?盖因这些句子是从《大有》卦另一个卦象意境而来,上卦的君、臣都反居其位,君不君,臣不臣,君不理朝政,臣有篡位之心,或有政令而不行,这是“大道废”的具体含义,如果不明白这个出处,就会对“大道”含糊其辞。

“仁义”是对应“大道”而写的,描写君臣之间的关系,仁对应君,义对应臣。“仁”在简本中写为上身下心,表示用身心去爱人。《说文》:“仁,亲也。”《孟子》:“以德行仁者王。”君爱臣爱民为仁,臣忠心事君为义。君臣间没有了仁、义,朝政才会废弛。大道废弛的原因多种多样,岂是一个仁义能概括的?

如果说是朝政废弛了才显出仁、义的重要性,那仁、义就变成了一个虚无的概念。“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国家朝政荒废了,所谓的仁、义又在哪里呢?.仁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的提出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概念的提出却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反而容易掩盖真实存在又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所以老子反对教条化的仁义思想。

帛本及世传本比简本多出“智慧出,案有大伪”一句,是否简本有脱漏?这句话应该为后出,原本是没有的。一是“大伪”与“仁义”义反,不能并列成句;二是“大道”、“六亲”、“邦家”都有出处,而“智慧”没有出处,没有出处就不是老子亲笔所写,故为后出。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 案有贞臣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8)

六新不和,案有孝慈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9)

六亲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宗亲三代即六亲。六亲不和,才会讲到孝道、慈爱。正如孝敬老人等,许多人被规矩框住了。你要阴阳两面去看,因为讲到孝道是因为已经有了不和,才讲孝道,若家庭和睦就不会用孝道来约束他。如果本来就和睦,怎么会有这样的约束呢。

首先要分辨一下“亲”字,此字简本写为“新”,以通“親”解。在前面“其即新誉之”之“新”是按本字本义解的,即为“初次”之义。在同一个章节中,一字二义也是可能的,尤其是竹简丙本。

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为何要写“六亲不和”?在《周易》卦象中主要体现在二、四、上这三个阴性爻位,阴爻居之为静,则家庭安和;阳爻居之为动,则家庭动乱不和。《大有》卦二、四、上都是阳爻居之,反爻居之,该静反动之,为家庭不安,六亲不和之状。

应该说,六亲不和在当时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主要体现在贵族之间的夺嫡和篡位上,导致父子相残,兄弟相害。在重大的利益面前,所谓的孝慈理念根本没有约束作用,所以老子质疑孝慈思想的作用。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10)

在尧舜禹时代,是没有忠臣与奸臣的,所以那个时候的社会更加接近于“道”,在乱世时容易奸臣多,这是因为已开始有分别心的概念了,老子想告诉你这是一个大的环境。要结合第十七章最后一句话”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普通老百姓皆为我自然,眼里与心里已没有大道,居功自傲。

而社会是共生体,提倡仁爱与正义。大道废有仁义,人的思想知见与欲望是复杂的,世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舆论与说法,其实就是不同的观点,你没有自己的判断都是伪人、假人。这里的伪人与虚假境界是不一样的,看不到真相还被别人所左右,我们看到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存在信息茧房。

”大道废案有仁义“这里说的是百姓,接下来说家庭,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如果不是出于本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舆论,来指导、规矩和评判你的行为。所有的东西看到的都会反馈到自身,所以要自省。再到国家,如果家和人都出了问题,国家难道会独善其身吗?

之前老子说过,”民“不单指百姓还指世人的小身体小世界,我们离道之后的现象是,你被眼耳鼻舌身意所驭,你的身体不受你控制,那么要你干什么呢。所以,放到小家里,有些人自欺欺人,用自已的评判标准,去价他人行为,这其实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真实的。

因为你脱离道越来越远,你只能融合这个社会而虚假的活着,因为你不能自主。但你内心的”吾“还是会告诉你,因为人本来是本自俱足的。因此,你要看的明白要看的清楚事物的本质。正如学习,是什么吸引了你学习,如果为了技巧是很难学成的。大道隐于小成,常常观其心,你为什么学?

为何不要为了学习而去学那么多呢,是因为会消耗你的精气神会激发你更多的欲望。所以老子说少私寡欲,少一些自我的东西,要寡欲。要问自已为何而学?清楚本质再去学,不要骗自己否则还是伪人。老子告诉我们这些社会现象,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归于大道、反璞归真让我们与自已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万物和解,归根曰静,静能复命。

从易经的角度注释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11)

“邦家昏乱,仍然由《大有》卦象而来。卦象五爻为邦之君,二爻为家之主,阳爻居五位,阴爻居二位,是正君正臣。而《大有》卦阴爻居五位柔弱不正,阳爻居二位刚强有余,都居反位;二爻之臣伺五爻之君,为邦家昏乱之状。

王弼本“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臣”和“正臣”有何区别?简本“邦”、“家”各有所指,而王本“国家”是一个词,“忠臣”是根据“国家”而修改来的。朝政稳定的基础是居位要正,即阳居五爻位,阴居二爻位,君为正君,臣为正臣,何有混乱之说?《大有》卦阳爻居二位,为不正之臣。

“案有正臣”的意思是诸侯国的君臣发生了混乱,那些国家栋梁的正臣又在哪里呢?以此看,还是用“正”字为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本章节连用三个疑问排比句,而不是通常用的论述句式?应该说与《大有》卦的象辞有关,“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这里提出要惩罚那些邪恶行为,弘扬美善思想。而“仁。义、孝、慈”正是善美思想的一部分,但依靠“扬善”真能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吗?不会的。至于一些建设性的思想,老子在不同章节中各有论述。

国学经典道德经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12)

归纳

《道德经》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哲学书籍,书中推崇的“道”也是一种特别有深度的概念,它上可化身天地万物宇宙洪荒,下可影响喜怒哀乐人生百态,不管怎么读怎么看,既觉得大道至简,又觉得大道玄妙其意甚深。

第十八章,短短四句话,就颠覆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四个常识,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原本被定义为儒家根基和正义化身的仁义,在老子眼里只有在大道废弃之后才会有人提倡!

而被众人热衷看重的智巧机谋,原来竟会产生让人触目惊心的虚伪!家庭至亲之间出现不和,才会有人提倡本就属于天性的孝敬和慈爱!而那些图存救亡、奋不顾身的忠臣,恰恰是在国家动荡不安陷入危险时才会出现!好像跟我们以前听说过的完全不一样。

最重点的一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二字可以说是儒家的根本,影响了我们中国数千年,怎么在老子看来,竟然只是大道废弃之后不那么完美的替代品?不得不说,老子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越过外在的人为而直达根本:大道以外的繁文缛节,全部是无关紧要的末学,根本就不需要过度提倡!

可是身处物欲横流的乱世之中,仅有道德约束但不具备现实控制的仁义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呢?本章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老子通过展示四种被掩盖常识的真相,来反证大道的重要和必需,而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要做的,就是秉承大道、认清大势,只要真诚不要虚伪,努力少犯错,过上好生活!《道德经》隐藏的秘密!完美解释当前人类困境,难道未来已注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