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本五星神作(这三本神作你可能都听过)

推荐三本小编超喜欢的作品。

1

猫城记

作者:老舍

第七本五星神作(这三本神作你可能都听过)(1)

老舍作品中,《猫城记》在海外的知名度仅次于《骆驼祥子》,有日、法、英、德、俄、匈语译本。为老舍赢得声望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作者晚年的诸多遭遇,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已有伏笔。

“九·一八”事变次年,33岁的老舍发表长篇讽刺小说《猫城记》,借火星上一座荒诞的猫城,以黑色幽默述说了彼时中国的真相。

在小说中,“我”与同伴乘坐飞机到火星探险,没想到飞机坠落、同伴身亡,只剩“我”一人来到这陌生星球的古老国度——猫国。

在猫国,一群猫人要抓“我”,“我”开枪吓跑了猫人,并被一个叫“大蝎”的猫人救走。

原来,大蝎是一位地主兼政客,他救“我”另有所图:在猫国,有一种叫“迷叶”的粮食,吃了它就会精神振奋,因此猫人经常偷抢迷叶。

但是,猫国人十分害怕外国人。所以,大蝎就想请“我”帮忙守卫迷叶。

“我”了解到猫国人原来也是正常吃饭的,只是在吃了迷叶后就不再吃饭,也不爱劳动,甚至都不洗澡了。

“我”有一次跑到河里去洗澡,没想到大蝎竟然组织猫人来参观,并以此赚钱。“我”对此很生气,后来大蝎在收取迷叶时打了工人,“我”便让大蝎接受惩罚,使大蝎很不高兴。

收好迷叶后,大蝎带人将其运至猫城,“我”也一同前往。在猫城,“我”发现了这个国度的诸多弊端:猫国的孩子第一天上学就已毕业,而且都是大学毕业;猫国校长以卖校产为生;猫国博物馆也被国家卖光,并以此作为经济支柱;猫国学者们经常互相诟骂;猫国也改革,但是只是听说外国改革了,自己也模仿着改……

但是尽管猫城如此混乱,猫国人还是很快乐,每天在街上闲逛。

敌矮子国来犯,可政客们在讨论如何退敌的会议上竟与妓女玩乐。于是,猫国的士兵溃败投降,献出了自己的城市。

不过,敌人不仅没有放过猫人,还对他们展开了屠杀。只有十几个猫人跑到山里,可是,他们自己竟也互相残杀起来,最后只剩下两个猫人。

当敌人找到这两个猫人时,他们还在互相撕咬,最后敌人把他们放在木笼子里,看着他们互相咬死。

至此,猫国灭亡,“我”乘法国的探险飞机回国。

2

官场现形记

作者:李伯元

第七本五星神作(这三本神作你可能都听过)(2)

一部对中国官本位文化原生态刻画的跨世纪经典。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文学家李伯元的长篇小说,最早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鲁迅称《官场现形记》是当时最牛的三部谴责小说,也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

1998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部优秀文学作品,《官场现形记》排列前10名。

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20世纪100部优秀小说,《官场现形记》被列为排行榜第一名。

作者李伯元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由于幼年丧父,无法读书,只好投靠在山东城阳做官的堂伯父李翼青处栖身。李伯元在26岁那年,他参加考试,中了第一名秀才。翌年赴江阴乡试,按成绩,应名列金榜,可是典试官借口其叔叔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连子侄,结果名落孙山。此后,李伯元到上海另谋出路。

通过与社会广泛接触,加之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李伯元意识到,“欲唤起民众,促使全国上下觉悟到中国将被瓜分之祸”,报刊是一种“发聩振聋、行之有效”的宣传利器。

于是,1896年初夏,李伯元第一次进了《指南报》社当了一名编辑。翌年6月,他独立创办起一份《游戏报》。

李伯元所办的《游戏报》,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他不仅事必躬亲,自己既当主编,又任主笔,还时时告诫助手们“新闻必事事核实,言谈必一针见血,不混淆黑白,语涉诙谐,意存惩劝”。《游戏报》问世后,颇受读者的欢迎。

为了对官场进一步的暴露和讽刺,他独辟蹊径,另外办了一份《世界繁华报》,连载《庚子国变弹词》和《官场现形记》两部长篇小说。李伯元原计划写120回,但写到50多回就过世了,由其友人欧阳巨源续成60回。

3

沉 沦

作者:郁达夫

第七本五星神作(这三本神作你可能都听过)(3)

《沉沦》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1921年7月,郁达夫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

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小说中“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

而郁达夫所描绘的伤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起伏波动,情节由“我”而发展变化。

同时,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