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

作者:束文杰

壹 | 前言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村庄(五房庄大庄)建在一座大型的土墩子上,聚居着几百人。民居与民居之间,又形成一条条宽窄不一的街巷;而村庄的四周又有一条小河串联大大小小的池塘环绕着,河边种植着各种树木;小河上又有一座座石桥,土墩上的村庄延伸下来一条小路由此向外界通连。从远处俯瞰,好似一座古代的城池……后来,去了几次外婆家(张家花园),发现那里也是这样的建筑风貌。儿时的惊奇,一度中止于2008年,那年家乡的村庄进行改造,集体搬迁至原村庄以东的县道两旁,而曾经的村庄四周河塘大多填埋,变成了大片的农田和畜牧农场。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1)

2008年,改造后的五房庄大庄(图中路西平坦处,来源 | 地球在线)

直到去年,一位好友向我推荐了甄新生、王丹的著作《皖西水圩民居》,纵览全书之后,儿时的记忆和惊奇逐渐清晰。本篇笔者将选定舒城县范围内,以现存的千人桥张家花园等几处作为案例,谈一谈舒城水圩民居。

贰 | 水圩民居是舒城重要建筑形式之一

在谈舒城水圩民居前,有必要说一说舒城县的地形。这片2100平方千米的土地,既是行政区划上合肥、安庆、六安三市交汇处,又是地形上大别山脉、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的交汇处,县域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又分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水域五种。西南山区峰峦秀丽,林木葱茏。中部丘陵起伏,盛产茶叶桑麻栗果。东北为冲积平原,沃野平畴,沟渠纵横[1]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2)

1982年,舒城县地势图(制作 | 舒城县区划办公室)

不久前,徐贤柱老师著文《舒城山寨史:起始于元末许荣筑高峰山寨,明末大小寨五十多处!》,阐述说明了西南山区的山寨建筑;吴庐老师亦著文《安徽舒城:伟人曾游览的舒茶,“一颗印”与小兰花茶的文化情愫!》,对县境“一颗印”民居建筑做了研究阐述。对于舒城水圩民居,似乎鲜少书籍论文提及,即使是上文提及《皖西水圩民居》也只是星星点点。事实上,这种民居在县境内东北平原分布较多,明嘉靖《庐州府志》记载达36处[2],其中还不包括“把圩归类为堰的”“特别是比较小的水圩”,以及“没有记载的情况”“实际上的水圩要比记载的数量多”[3]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3)

水圩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图(来源 | 《皖西水圩民居》)

从文献记载来看,水圩民居自古便与山寨、“一颗印”同为舒城重要建筑形式。

叁 | 究竟什么是水圩民居?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就要憋不住问了,说这么热闹,究竟什么是水圩民居?先说一说什么叫做“圩”呢?《康熙字典》里说:“《字汇》云‘俱切,音于,岸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4]”又引用了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一句话:“窊也,江淮间水高于田,筑坝而扞水曰圩。”直指“圩”就是在江淮地区的低洼地(窊)为了防水(扞水)而修筑土坝,以免“水高于田”,造成农业灾害。同时证明了,至少在唐代时期,江淮地区便有了圩田。到了宋代,圩田兴盛,且面积范围更广,“在农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5]。圩田是“有系统规划布局的灌溉系统[6]”,是“和灌溉渠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结合体[5]”。同“筑土作围,以绕田也[7]”初级阶段的“围田”相比,圩田更高级的利用了“一系列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措施[6]”。上文也有提及,舒城县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在古巢湖区域内,后来巢湖因多重原因水退萎缩,逐渐形成今日风貌;县境海拔最低点,杭埠镇胜合海拔6.8米,便位于该区域内。这块区域上,便成为圩田滋长的沃土。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4)

舒城县圩口分布图(来源 | 《舒城县水利志》)

圩田的兴起和繁荣,是水圩民居形成的前提、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北宋时期,人们为了“便于耕作”,开始在“圩田附近修建房屋[8]”。《宋史》中有“庐舍、圩田、军垒[8]”记录,便是水圩民居的雏形。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水圩民居兴建尤为繁盛。在舒城东北部,旧时圩区内有“圩心”(圩区内)、“圩埂”(圩区边沿堰坝)、“圩口”等区域。初期,人们多居于“圩埂”以防水患,后部分村落开始迁居于“圩心”。下图中“张家花园”人口便分布于“圩心小庄”(图中所示村庄,村庄周围皆为农田)以及南侧的“圩埂大庄”两处聚居点。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5)

舒城县千人桥镇张家花园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长期以往,“圩”便逐渐从农业融入地名之中,在舒城东北部地区亦是数不胜数。

肆 | 水圩民居的特点与防御功能

说起水圩民居,首要的特点便是其环绕的水系。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便是这个道理,既没有山寨据险难攻的地理优势,又无法像城池那样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只能就地取材,参考城池的护城河体系,建立一条“护村”水系。昔时曾经的最大患害,在人们的改造下变害为宝。正如上图“张家花园”所示,村庄周围有大湖、大塘、东塘、新塘,其中大塘、东塘、新塘由沟渠相连,大塘、新塘南北两向与西侧大湖形成向外通道,整个水系使得村庄与外界割裂。这样的设计即保证了村庄的用水,又是一道防御系统,据说以前有小偷进入村庄,一旦被村民发现,将四周通道堵住,那位要么游泳逃跑,要么只能乖乖投降了。有些地区的人们常称水系为“水圩”,后来部分“水圩”渐废,由“壕沟”变成了“散落在村庄周围的小池塘[5]”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6)

安徽鹏翔生态园,原址亦是两处水圩村庄(来源 | 地球在线)

在改造壕沟过程中,一部分囤积的泥土逐渐在水圩之中形成“墩子”,民居聚居于“墩子之上”,在《皖西水圩民居》中命名为“高台式水圩[9]”。这样一来,既似“平原上的山寨”居高临下,又不易遭受周围的“壕沟”水涨之害。组合方式方面,有分散(片状布局)组合、点状布局等类型;布局造型方式,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9],这里不作详谈。

水圩民居建筑由“水圩、围墙、碉楼、建筑物和庭院[9]”组成。笔者在张家花园调查获知,在村庄东北侧、东塘沿岸曾发现大量青砖,疑似古代砖墙遗址;此外,村庄西侧为小型墓葬群,村庄南侧、大塘沿岸旧时有古井。谈及村庄得名,当地居民称,旧时为一处地主(或者官宦)庄园,因生长百花,在此居住村民多姓张(村庄内仅张、丁两姓)而得名。笔者在家乡五房庄调查获知,旧时庄内有土炮,以抵御土匪。早先前,有网友向本号提供了几十张杭埠“董家圩”现状图片,其建筑群更为恢弘,现存建筑便有更楼、四合院、炮台、会客厅、花厅、花园塘、门楼、吊桥、抱鼓石等[10]。类似还有百神庙的曹家圩,如今仅剩抱鼓石和部分残墙[11]了。水圩民居建筑构成,既充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古代建筑美观与风水学上的设计,又充分考虑其防御功能,充分表现出古人的智慧和艺术审美。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7)

董家圩外墙(来源 | 网友图片)

伍 | 结语

自此,本篇画上圆满句号。结合舒城县情,文章既是对《皖西水圩民居》一书的解读,又是对2019年4月初于五房庄、张家花园两处水圩民居的调查总结。舒城县境水圩民居建筑众多,文中仅列出五处代表作为案例,其他今后将另著文详述。笔者水平有限,如有不同意见或者错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指教!

安徽民居指的哪里 水圩民居知多少(8)

2019年清明,张家花园,盛开的油菜花(摄影 | 束文杰)

陆 | 参考资料

[1] 舒城概况。

[2] 《庐州府志》卷二十一,水利九。

[3] 《皖西水圩民居》第五章。

[4] 《康熙字典》。

[5] 《皖西水圩民居》第一章。

[6] 《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7] 《农书》卷十一,农器图谱一,田制门。

[8] 《宋史》。

[9] 《皖西水圩民居》第三章。

[10] 舒城影像:百年董家圩。

[11] 安徽舒城:大器已残 古韵犹存——昔日曹家圩大宅如今仅存抱鼓石。


  • 作者:束文杰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