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方文化--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显明 Manifest. 谋篇布局>

经院哲学的第二个特点是根据同系列各部分以及其细分部分的主次体系来谋篇布局,类似于我们今天在学术论文中使用的章节结构。这体现在哥特式建筑中就是将内部空间首先划分为区别明显的中堂、耳堂与后堂三个部分,再对每个部分进行更细致的空间划分。不仅仅是大空间的划分,这种理念还体现在各种细枝末节之中,比如柱子被划分为主墩柱(main piers),大附墙柱(major shafts),小附墙柱(minor shafts)与细附墙柱(still minor shafts),每种柱子都被用于特定的场合之中;又比如窗花格被划分为主级、次级和第三级的直棂与框缘。

哥特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方文化--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1)

哥特式建筑构件的细分

总而言之,这种分析式的谋篇布局让哥特式建筑更加层次分明、规矩统一。但是它的副作用是设计时总是追求在同一逻辑层次上的构件保持相似的装饰性图案。原本应具有的丰富多样的形式被抑制住了,以便统一为标准的形制,只允许稍有变化,就如同自然界中某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划分。

<显明 Manifest. 呼应与推导>

经院哲学写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区分明确,且推论具有说服力”。与之对应,哥特式风格要求观者不仅能从室外推想出室内的大致结构,从中央大堂推论出侧堂的形状,而且能从一个柱子的侧面推导出整个构造体现,这些都依赖于哥特式建筑对“可推导性”的坚持与对随意变化的排斥。而到了晚期哥特式建筑之后,流动性过度与相互渗透的效果才被逐渐接受甚至开始鼓励。

在这一点上以圣德尼教堂为例,复合式拱柱与上部的拱肋之间相互呼应,中堂的内拱卷由有力的小柱承接,外拱由较细的小柱承接,而横隔拱肋与对角拱肋则由三根高高的附墙柱支撑。简而言之,更重要的拱肋往往与更重要的柱子连接在一起,反之亦然。这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得教堂的上下部空间相互呼应,它并非完全出于对功能和经济性的考虑,而更多是出于理性主义所做出的的设计。

哥特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方文化--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2)

圣德尼教拱肋与拱柱呼应的内景

<功能还是错觉>

而其他诸如扶垛与飞扶垛之类的建筑构件,固然有其力学上的作用,比如抵消威胁拱顶稳定的、引起变形的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强烈的美感。就比如沙特尔主教堂飞扶垛上的纤细精致的柱子、神龛、与尖塔,它们显然不是出于实用的理由被塑造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形态。而其他诸如窗花格之类的设计也带来了同样的疑问,这些到底是源于“功能”,还是用于制造某种符合信条的“错觉”?

哥特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方文化--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3)

沙特尔教堂的飞扶垛

事实上,通过我们的分析便可得知,哥特式建筑上的种种设计并不是完全出于功能考虑,也并非现代为艺术而艺术而制造的美学意义上的错觉。一个真正浸染于经院哲学中的人,会从“显明”的角度去看待建筑。构成一座教堂的诸多构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就如同哲学大全中的诸章节是为了保持经学理论大厦的有效性。

正如同在经学大全中重新体验到思考与推导的过程,经院哲学家也要求在哥特式建筑的诸多构件中重新体验到建筑的构造过程。不同于人文主义者对和谐的最大程度的追求,经院哲学家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明晰,投射在建筑上,即追求形式与功能上的绝对清晰性,也因而我们今天才会在哥特式建筑上看到规整分层的布局、繁冗复杂的呼应与不断分划的细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