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选择(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并能做出改变)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维克多·弗兰克尔

任何时候,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身处集中营是怎样的绝望。只要被关进集中营,所有的个人物品都会被没收,无论你过去是钢琴家,企业家还是油漆工,对于集中营而言,都只是个编号。

你的命运,经历,名字,全部都会失去意义,你还能活多久,怎么活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选择(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并能做出改变)(1)

即便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苦难。

维克多·弗兰克尔,他跟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很不幸地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和摧残,他的父母,哥哥,全部死于毒气室中,而维克多直面这样的苦难,凭借个人意志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了下来。

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集中营的经历并没有让维克多就此沉沦,而是把自己这段经历的思考写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这部作品销售超过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维克多·弗兰克尔还开创了意义治疗, 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人是自己做出了是屈服于环境和条件,还是勇敢挑战那些环境和条件的决定。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例如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而王阳明生活在中国封建王朝最黑暗,思想最压抑的明朝,却能够开创王阳明心学,做到立言立德立行,成为与孔子齐名的儒家圣人,成为近五百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

维克多和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

无论相比经历集中营的维克多,还是身处明朝时的王阳明,如今的我们都要幸运得多,他们尚且可以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伟业,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到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做出改变。

一切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世界的不公,不幸的原生家庭,难以控制的环境导致了自己很难做出与现在不同的选择。事实上,当你说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呆在一个没有上升空间,每天做些重复性的稳定工作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当你告诉自己没有选择时,也是一种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选择(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并能做出改变)(2)

认识到自己任何时候都是有选择的,这是自我改变的前提。

我们并非被过去所禁锢,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完善,获得想要的人生和幸福。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不能等着别人和环境发生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从此刻开始你就可以发生改变,进而获得自由得到幸福。

人们之所以说自己没有选择,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自己没有更好的选择。

就好像很多人说找不到工作,但事实上工厂用工荒;很多人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为了养活自己而选择了这份自己不怎么喜欢的工作。

第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毕竟如果有选择的话,现在自己过得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表面上看,生活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束缚,例如时间、金钱、人际关系的束缚,但实际上这些束缚只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正是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获得了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任何的借口,所有的责任全都在我们自己的肩上。而拥有自由,承担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

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过去熟悉的环境形成了我们的心理舒适区,这样的心理舒适区带来的应对模式的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

我认识一位中年女性,其只有小学文凭,但此后一直都不进行学习,把自己固定在了“没文化”上。

此后遇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沟通、孩子教育、甚至被别人欺骗,都是受没文化的亏。

事实上,她也识字,会用手机,会使用微信,抖音,拼多多等,但是就是不进行学习,说自己没文化。

实际上她是通过“没文化”来进行自我保护,倘若通过自我学习有文化了,自己仍然教育不好小孩,仍然被别人欺骗,仍然和家人吵架,那么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而现在因为只要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没文化进行应对,自己无论如何都变得无可指责,正是这些隐秘的好处使得她做出了不改变的选择。

当然她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而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熟悉的应对模式带来的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

和这位女性一样,很多时候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我们潜意识中还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即使遇到意外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而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于是留在了现状的舒适区里。

例如我从小内向自卑,不擅长与人交流,对我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困扰,我也很羡慕那些阳光外向,随时能够和陌生人畅谈的人。事实上,因为是我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潜意识里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我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因此我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

因此虽然不擅长社交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另一方面,拒绝社交也保护了我免于人际关系的伤害,相比不善交际带来的各种不满和困扰,我潜意识里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也更加安心。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我们缺乏改变的勇气,也就失去了幸福的勇气。其实,一切决定的力量都掌握在此时此刻的自己手里。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时代和所在的国家,这些客观因素的确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我们也会对现状不满和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但是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究竟是选择和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自己。

积极主动做出改变

相信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能选择的,意味着我们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是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选择(人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并能做出改变)(3)

而积极主动需要我们具备成长型思维,把精力聚焦于影响圈,并且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1、拥抱成长型思维

我们要拥抱成长型思维,摒弃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天赋和智力是永恒不变的,其他人的也不会变。经常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看自己是否优秀。这些反复的比较,使得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所欠缺的天赋才智,别人不同于自己的生活。

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改变个人特质。他们更容易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生活中的各种小确幸、近在咫尺的机遇和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终生热爱学习,热衷挑战,重视努力和付出,以及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

成长型思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改变之前,我们需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如果缺乏成长型思维,成长和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固定型思维会改变我们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使获取信息变得异常的困难。

当我们具备成长型思维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做好了准备,从而限制消极的自我对话(消极自我对话会影响我们寻找信息之间联系的能力),从而帮助我们节省时间。

更重要的是,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犯错看做进步的机会,而不是一味自责,这可以确保我们在成长的道理上走得更远、更快,并在这个过程中减少情绪混乱。

2、聚焦影响圈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说:“我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于妄图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自己不能够控制的事情属于关注圈,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属于影响圈。

关注圈是生活中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例如关心明星的八卦新闻,国际政治,或者原始家庭,这些我们改变不了的外部环境属于关注圈。

影响圈是自己可以掌控和改变的范围,例如阅读,运动,学习提升自己等属于“影响圈”。

如果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当我们把精力放在影响圈,那么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可以实现自我的提升,长期来看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成长。

接纳我们不能够控制的“关注圈”,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影响圈”,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保持积极上进的同时又保持内心平静,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

最后,做个总结: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决定我们怎样看待问题,过怎样的生活。而我们不选择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便生活“不幸”,但这种不幸也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好处,使得我们潜意识里宁愿愿意留在现有的舒适区。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自己,相信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能选择的,我们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把精力聚焦于影响圈,并且积极主动的作出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