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自我依恋类型(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孩子哭了,第一位爸爸听到哭声就放下手边正在处理的事情,立刻赶到孩子身边,试图弄清楚他为什么哭。他抱起孩子,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做出了判断:孩子哭是由于孩子饿了。

于是他一边准备吃的,一边告诉孩子,“吃的马上就来啦”。之后就是冲奶,喂奶。

这位爸爸及时回应了孩子的需求,准确理解了孩子的身体语言,并给予了准确的、舒适的、及时的照料,与孩子的连接很顺畅。

孩子从这次经历及更多类似的经历中,会感受到理解,获得了良好的与外界沟通的体验。

孩子与父母之间安全型的依恋就慢慢形成了。

如何分析自我依恋类型(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1)

孩子哭了,第二位爸爸听见得有些晚,因为他正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哭得越来越厉害,这位爸爸坚持把手中的事情做完才去看孩子。

他心里有些生气孩子打断他,他没有心思去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哭。他只是习惯性地想到,可能是要换尿布了,于是他一声不响地给孩子换了尿布,然后继续去做自己的事。

结果孩子还是哭,他又想到孩子可能是要睡,于是就哄着睡。还是没能使孩子安静下来,哭得更厉害了。

最后他意识到,孩子距离上次进食有几个小时了,于是他这才去给孩子准备食物。

这种经历让孩子产生以下经验,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明白他发出的信号。为什么呢?

一是爸爸回应不及时,二是即使注意到了孩子的信号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需要随机去试。

类似的状况若持续发生,孩子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他会认为爸爸对自己的交流欲望不感兴趣,慢慢失去对爸爸能理解自己需求的期待。

这种经验可能让孩子认为,世界上的其他人也不能理解他,进而主动地回避与他人产生联结。

如何分析自我依恋类型(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2)

孩子哭了,第三位爸爸知道应该及时回应孩子,但当他抱起孩子时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让这位爸爸很想去好好对孩子,但面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他却总是心烦意乱,走神想到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这次也不例外,他花了好久才能静下心来,想到孩子可能是饿了。

这位爸爸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发出的信号,外界有时能理解,有时又得不到期待的回应,外界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样模式总是如此反复的话,就会形成矛盾型依恋。

一方面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一方面又不知道能对别人期望什么。

这就会影响将来在社交中沟通的积极性,总是显得怀疑而焦虑。

如何分析自我依恋类型(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3)

孩子哭了,第四位爸爸的反应跟前面三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一点不同,他很容易表现出激烈的愤怒情绪。

听到孩子的哭声,他非常的烦躁,第一念头是必须阻止他,于是他赶紧抱起孩子,用力抱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安全感,但过度用力让孩子很不舒服,哭得更大声了,哭声的加剧让爸爸抱得更紧了,孩子就开始挣扎。

在混乱中他想起,孩子可能是饿了,他匆忙去准备奶瓶。结果挣扎的孩子和自己的慌乱把奶瓶摔到了地上,孩子闹得更凶了。此时爸爸既烦躁又感到挫败,思绪涣散,让他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他开始不耐烦地继续去冲奶粉,却时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犯错。

最后他终于手忙脚乱地冲好了奶粉,孩子终于不再哭泣,他才回过神来看一眼这个小人儿。

生物的本能,促使孩子去寻求爸爸的安慰和照顾,但爸爸看似在关照他,却始终不能与他产生连接,而且情绪无常,使他感到恐惧。

孩子卡在中间,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爸爸有时能心平气和地回应他,有时神游于外,有时又暴怒无常,孩子无法与爸爸发生情感连接,这种状态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形成紊乱型依恋。

如何分析自我依恋类型(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4)

每个孩子在婴儿时期都有寻求安全的需要,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与孩子建立连接,就能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种依恋模式背后都有对应的经历,孩子也因此形成一定的适应模式。

父母的冷漠疏离导致孩子的回避。

父母的焦虑纠结导致孩子的矛盾,而父母的虐待和暴力只会让孩子变得紊乱。

这些依恋模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影响他与别人的关系,包括将来他们与自己孩子的关系。

以上形成的依恋类型,在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他隐藏起来的记忆,他的情绪、行为会不由自主的受到这些记忆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