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悠悠桐柏山林,不仅滋养着湖北、河南两地上千万人口,更在战争年代镌刻下一段段英雄故事流传至今。

著名小说《桐柏英雄》描写的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桐柏山脉一带的革命战争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小花》,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影片以小花找哥哥赵永生,红军司令员董向坤夫妇找寄养在农民家的女儿董红果的曲折故事为主线贯穿始终。电影中的两首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传唱至今。

40年过去了,电影《小花》中的“小花”人物原型是谁?身在何处?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与“小花”经历高度相似的一位老人,就是当年小说创作的原型人物----抗战英烈黄春庭的女儿黄延安,今年已经80岁。

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1)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

桐柏山南麓、大别山西端的湖北省广水市吴店镇楼子湾村,是黄延安寄居的小儿媳妇所在的村子。过去的70多年里,她一直生活在远离城镇不通车的深山里。

革命的鲜血染红了山河,革命的先辈舍家弃儿。黄延安指着正对大门桌台上放大的照片淡淡地说:“这是我的生母吴敏,这是生父黄春庭。我从来没见过他。”

黑白照片上,黄春庭着军装,圆脸与黄延安有些相似。事实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42年。那一年,黄延安3岁,不满周岁便被寄养在贫苦农家的她,那时的名字叫陈家珍。

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2)

电影《小花》中,红军司令员董向坤夫妇因为革命暴动失败被迫转移,把女儿董红果(陈冲饰)送到赵永生家中收养,取名赵小花。现实生活中,黄延安的父亲黄春庭(原名黄菊祥)1930年参加革命,兄弟3人全被杀害只剩他一人。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南下,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站以广水浆溪店为落脚点,建立了第一个以浆溪店为中心的四望山抗日根据地。当年11月,朱理治、李先念等在应山与信阳、随县、桐柏交界的四望山召开会议,史称 “四望山会议”。组建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纵队下辖5个团队和三个总队。其中,黄春庭任二团队政治委员。

父女分离是在1940年1月。黄春庭从竹沟南下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二团队赴任,途经浆溪店把不满周岁的女儿黄延安寄放在河南信阳四望山胡岗村陈家老湾,一个叫陈益兴的贫苦农民家里。为掩人耳目,养父母给黄延安取名叫陈家珍。

谁承想,父女俩一别就是永远。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随营军事学校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师长李先念兼任校长,黄春庭任政治委员。1942年1月18日,国民党政府军曹旭部约2000人对随南抗日根据地进犯,黄春庭与副校长肖运久率领分校学员及警卫密切配合随南游击队将其击退,黄春庭率部乘胜追击时中弹牺牲,年仅38岁。

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3)

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

黄延安从衣柜棉被底层掏出一个手提小包,小包里是她收集的有关生父生母的上十份历史资料。纸张已泛黄破损,埋在黄延安心里对母亲的回忆却仍然清晰。

“我一生只见了她两次面。”回忆被渐渐打开,黄延安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

黄延安是幸运的,陈益兴夫妻没有生育,把黄延安视同己出,倍加呵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黄延安的养父母除了带着她东躲西藏躲避战乱外,还省吃俭用供黄延安在战争的间隙读书。

1948年,九岁的黄延安发现家中来了一个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身背匣子枪,还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这个女战士在他们家住了三天,期间,这个女战士一直和养父母谈论一些关于打日本人、突围等战争故事,年幼的黄延安似懂非懂地听着她们的讲述,有时候也似懂非懂问一些问题。

3天后,那个穿军装的女战士准备带着她的女儿离开了,临走,女战士问黄延安:“小姑娘,想不想跟我一起走?你看,有小妹妹陪着你,好么?”当时,黄延安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她的亲生母亲,她带着的就是比她小3岁的妹妹黄白山(因为黄白山在随县洪山一带的白兆山出生,故名),更不知道她的父亲早在五年前、妹妹黄白山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牺牲了。正在黄延安不知所措的时候,养母的一句话让她留了下来:“你看见没有,她身上背的有枪,有枪就会打仗的,你要是不怕被杀了,就跟着她走。”黄延安吓得躲在养母怀里,也不敢说跟那个解放军女战士走。

15岁那年,养母不幸病逝,她和养父相依为命。1956年,17岁的黄延安经表姐介绍,嫁到2公里之外只有一山之隔的广水市吴店塘畈村6组,和当地一个名叫蔡运章的小伙子结为夫妻。1959年,黄延安的养父饿着肚子离开人世。

平静的日子在1967年被打破。时隔19年后,黄延安再次见到了当年那个解放军女战士和那个小女孩。当时在新疆工作的女战士吴敏,辗转多方找到黄延安婆家。

这一次,通过女战士的讲述,黄延安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她就是自己的生母吴敏,亲生父亲黄春庭已经牺牲25年了,见过两次面的亲妹妹叫黄白山,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黄屏况。自己不叫陈家珍,真名叫黄延安,是李先念取名。

这次母亲来,陪黄延安住了9天,看着黄延安家庭幸福,母亲告诉她,会经常来看望他们全家。临走,母女抱头痛哭。没想到和母亲这一别,成了他们的永别——母亲回家后,因为多种原因,再也没来找她。这一年,她改回了自己的原名。

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4)

万语千言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

在桐柏山的深山里,失去养父母的黄延安时常望着巍巍大山,想起母亲口中说的哥哥黄屏和妹妹黄白山。她不知道的是,黄屏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也参了军,曾经跟随部队转战至鄂豫边的四望山一带,当时离黄延安特别近。

新中国成立后,黄屏被安排在信阳地区木材公司工作任总经理,在这期间,他多次到随县洛阳一带打听寻找妹妹黄延安的下落,后来又通过地方组织查找,因为所寻地址与黄延安实际居住地址相差百余里,所以都是无果而终。

为了寻找哥哥黄屏,黄延安多次上桐柏、下宣化店寻找都没有结果。文化大革命时期,黄屏被扣上叛徒帽子受到批斗。有亲友在信阳办事,发现黄屏被批斗,以及批斗黄屏的大字报,回家后便告诉黄延安。黄延安这才得知哥哥在信阳,于是到信阳寻找,在特殊的环境下,兄妹终于得以匆匆相聚,只是后来又失去了联系。

自从与母亲分别以来,虽然黄延安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是烈士的后代,但她从来没向任何人提起过,也没有向当地政府提过什么要求,她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和丈夫默默无闻地在农田里耕作着,抚养着自己的三儿一女。

直到2010年5月17日,随州市人大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广水市老促会会长李以超等人通过多种渠道寻访黄春庭烈士后人并获悉黄延安的下落找来看望。

通过他们,71岁的黄延安再次和哥哥黄屏、妹妹黄白山取得了联系。黄白山比黄延安小3岁,其实就生活在300多公里外的荆州。黄延安和丈夫坐长途客车第一次到了荆州与妹妹和哥哥见面。多年不见不相识,黄延安找了块纸壳写上自己的名字。

小花是哪年拍的(小花公映40年桐柏山下)(5)

当远远看到曾在梦里看到无数回的妹妹时,黄延安忍不住泪如雨下。跨越漫长岁月,兄妹三人第一次聚首时已是白发苍苍。

这一次,她在荆州待了8天,从妹妹那得到母亲的一些资料,其中包括一本开国少将刘少卿亲自送给黄白山的关于父亲的回忆录。现在哥哥黄屏已经去世,侄儿偶尔会快递一些土特产给黄延安,妹妹年龄大了与她少有来往。

“虽然父母把我寄养在别人家,我不恨他们。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养不活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没有我的牵绊,他们可以放开手来闹革命。”黄延安说,“现在,有党和政府的照顾,还有很多好心人关心我,我和全家生活得很好很幸福。”

提到电影《小花》和小说,黄延安坦承:“从来没有看过,以前山里电都没有,出来走路要走40多里。”

广水市吴店镇原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沈宪权,研究吴店红色文化十多年,他说:“《桐柏英雄》小说是集体创作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那个年代有很多革命先烈为民族事业抛家舍儿,但是就这段历史来说,黄延安符合‘小花’原型的各项条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