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

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1)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南归后,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5年),在南宋朝都城临安所作(此时辛弃疾约35岁)。金兵压境,半壁江山已易他主,南宋朝廷偏居江南,沉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然辛弃疾清醒实事,坚持抗金,欲报国门却无路请樱,悲愤、哀怨和沉郁交织成了这幅元夕夜游图。

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2)

本词描绘了一幅元宵节的夜晚,星空烟花烂漫,华灯四起,到处人声鼎沸,灯火阑珊的画面。街上名贵的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飘一路,流转的月光与凤箫吹奏的乐曲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大街小巷飞舞着,青春靓丽的姑娘们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如桃花盛开一般轻轻含笑,所过之处,都飘散着淡淡的香气。在这貌美如芳的人群里,我千百次的眺望、寻求,都没有找到我心意之人,突然一回首,我找的那个她,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本词用优美华丽的言辞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佳节盛景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苟且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又有谁在忧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呢?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千百次眺望寻求的意中人,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孤零零的独立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不同世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苦苦追慕的对象。现实中“那人”是否真的存在?很难确定,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是辛弃疾壮志豪情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又不肯与当朝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3)

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4)

青玉案·元夕赏析文件(青玉案元夕随读)(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