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1)

文 | 沉默 · 主播 | 鱼丹妮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老子的智慧》这本书,今天所共读的内容是第110页—第124页,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完成今天的早读:

什么是“朴”?老子为什么提出返朴归真的人生取向?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2)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那是一切可能性的开始,此时,德,即生机乃足。这里老子要表达的重点是在“人类天性的起源”,用“复归”、“朴”及“不割”之类的言辞,清晰有力地表达了这个思想。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3)

物性的返朴是消除人加在物上面的东西,把物从人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人性的归真,则是去掉世俗加在人身上的东西,使人性得到解放。

人在占有物而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自己也成了追求的牺牲品,变成了物的奴隶。

庄子在《马蹄》篇中,以驯马师对马的伤害以及儒家对自然的伤害为例,慨叹了保持人类原始天性的重要性。

庄子说,马的蹄能够践踏霜雪,它的毛能够抵御风寒,肚子饿了就去吃草,口渴就去喝水,高兴时就抬足而跳,这才是马的本性。而那些所谓的高台大屋对它来说,简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然而,不知道从哪儿冒出了个伯乐,拍着胸膛夸口:"我善于治马。"

于是把马捉来,用火烧它的毛,用刀子削它的蹄,用烙铁烫它的皮,用笼头套它的头,用绊索拴它的腿,关到马棚里固定在马槽上。经这么一折腾,马的天性死去了十分之二三。

然而,这只不过是开了个头。接着便是饿它、渴它、赶它、打它、整它、治它,前面有用铁做的嚼子勒它的嘴,后头有用牛皮做的鞭子打它的屁股,据说不这样就不能使它屈服。到这时候,马就剩下半条命了。

而后代的人却不断地夸赞说伯乐精于养马!庄子痛斥:他并不是深知物性的,恰恰相反,他所做的正是在损伤物性啊!反过来看一下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他们何尝又不是犯了一样的过错呢?

本来百姓们各具其性,比如,织布而衣,耕田而食,这就是他们的通性。这些本性是浑然一体,毫无偏私的,所以就又称做顺应自然、放任无为的“天放”,真正会治理天下的人,也就是让百姓的本性得以自由发展的人。

因此,在德盛的时代,百姓的行动稳重,举止端庄。人们都安居于家中,万物齐生,互不相犯。但是当圣人用心设仁爱的教化,用力创义理的法度时,天下就开始大乱了起来。

老子认为“大道废,仁义兴”,发明了纵恣无度的音乐、繁杂的礼仪,天下就开始分裂。

换句话说,如果不需祭祀用的器皿,何必要去雕琢完整的树木?如果不为做出圭璋的玉器,何必要去凿毁无瑕的白玉?道德如果不曾废弃,何必要仁义的教化?

由此,老子提出了返朴归真的人生取向。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孩”,开口笑的样子,“未孩”,是种尚不知笑的原始状态。这是老子向朴而归真的自然人性论。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4)

宋代一禅宗大师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有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禅中彻悟,见山仍然是山,见水仍然是水。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5)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之一生,忽而百年,涉世之初,我们以一颗天真浪漫的心,一双清澈无邪的眼睛来看世界,充满好奇与新鲜。认为这世上的万物都是原来的本质,此为第一境。

后来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多,经历过挫折,或许还受过伤害,思想越来越复杂,接触了太多的诱惑、虚伪、痛苦与挣扎。有的人沉沦,有的人醒悟,因而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此为第二境。

最后当我们走遍万水千山,阅尽人间百态,一颗平和的心又重回到生命的最初,任尘世喧嚣。我自心清镜明,洞察世事,返璞归真,此为第三境。

谁的一生不是在这三重境界中摸爬滚打地走过来的呢?

我曾羡慕过仕途上的某个位置,位高权重,受人仰慕,后来我发现,在这个位置上得到的尊敬大多是虚假的尊敬,更多的是背后的权谋,于是我放弃了这种羡慕;

我曾仰视过很多大人物,追逐他们闪闪的光芒,后来我发现他们离开聚光灯之后,剩下的或是缺憾,或是悲凉,于是我不再有这种仰视;

我也曾迷恋过有钱人的优越,富贵者的豪奢,稍有积蓄后便各种名牌加身,金屋香车美酒华服,后来我发现这样的生活让大脑空空,精神萎靡,灵魂失色,陷入更深的漩涡,于是我不再有这种迷恋。

现在的我,不羡慕别人,不轻视自己,不埋怨谁,也不嘲笑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顺应天性,快乐洒脱,内心安然而丰盈—-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好的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刻再读东坡居士的诗句,豁然开朗。

人生风雨如磐,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何不用一颗平常心看世间万物,以清风朗月为伴,活得豁达、活得自在呢?

花落花开,月圆月缺,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的境界还是平凡,返璞归真的平凡

世事短如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6)

有书君语:本周我们共读的书是《老子的智慧》,21世纪的现代人在竞争与超越中,感受着幸福也经历着疲惫。无法停止的脚步,使人精神紧张、心力交瘁。

两千多年前的圣人老子,以其异于常人的目光洞悉生命底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知足常乐”、“见微知著”等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超的智慧空间。

这部林语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视的著作,读来令人心地宽广,不但能领悟老庄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更能让自己保有心灵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点伤痕。多听听老子的话好处很多。人生在世,需要智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