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

知否播了将近80集,从盛家那点事儿讲到顾家那点事儿。

那些事儿好不好看且不说,单就展示古代风貌来说,这部宅斗种田戏的古风古韵还是相当有意思的。原著虽然是架空的,但电视剧还是要有具体的朝代可依,就目前展示的来看,衣食住行都很有北宋风貌,街道的布置参考了清明上河图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

一众衣食器皿,屋宇瓦舍也都是北宋风光。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

小顾二年少时就很眼热各州舆图,还畅谈燕云十六州。王大娘子在后宅和女眷聊天,也会用高粱河做话题。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

其实大家都知道,宋朝永远没能拿回燕云十六州,高粱河打了大败仗,再然后就靖康之变。一想到这儿就觉得——这里的人整天争斗个什么劲啊,过不了多久,这种吵吵闹闹的日子都是奢望了。

当然,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虽然设定了朝代,但还是对背景进行了虚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示的故事也没法说全是北宋年代的故事,所以来聊一聊哪些是虚,哪些又是实。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4)

政治背景

知否涉及了三朝皇家背景,应该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用各种耳熟能详的史事来暗示原型,但又在各种完全不符合史情的情节中告诉观众,这统统都是假的,你们不要太真情实感了。

首先仁宗无子,嗣子赵宗实,继位后是宋英宗。

大臣们哭求仁宗立嗣非常还原历史,剧中甚至还对仁宗“待茶不至”的典故做了很好的注脚。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5)

但是仁宗一朝君臣和谐,英宗继位也是平稳交接,万万没有出现剧中三王争储、二王相斗乃至宫变的凶险事情。

这些情节是为了故事的戏剧性添加的,或者说仁宗的背景也只是为了故事有个朝代背景塞进去的。

继位的皇帝叫赵宗全(应该也是暗示英宗赵宗实),在权力更迭中,新旧两派官员针对礼仪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6)

这应该是借指宋英宗时期的濮议事件。英宗的生父赵允让封号为濮王,大臣们围绕着英宗对濮王的称呼,应该叫皇伯还是叫皇考的问题展开了争执,因为涉及礼法,也涉及权力,很是闹腾了一番,耗时18个月,加上前前后后各种问题,英宗在位五年,基本就耗在这么一件事上了。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7)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8)

不得不说,选的演员跟历史画像真的还挺像的……

宋英宗的濮议事件,后世的结论并不好。明朝嘉靖以嗣子继位,继位后不久,也展开过轰轰烈烈的大礼仪事件,全程围绕着生父的称呼做文章。封建时代的礼仪制度到明朝时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君臣相争,耗时三年,嘉靖甚至在左顺门动用了廷杖,仗死十六人,牵连无数官员,最终的结果也是不上不下的相对圆满,由此导致了嘉靖一朝几十年的君臣较量。不过也许是留下了完整的备案,到了清朝,类似的小宗入大宗事件也有了很完善的参考方式。

知否电视剧参考了濮议事件,并将之划为曹太后为首的旧党和男主站队的新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9)

但是濮议之争,涉及很深的礼法,也是封建时代的统治基础,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实在很难说男主就是正确的。

以齐衡为首的礼仪派,进告时的谏言乃是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留下的名章,这让观众……也真不好站主角团啊。

历史上曹太后还政还得非常利落,为此贤名远播,这里却成了个恋栈权势还屡屡在小节上和主角们过不去的老太太。

到六十集左右,男主一派的臣子们,每每因为私德或家宅被御史弹劾,他们对此的态度都仿佛自己受罚全是被人构陷,其实真的过于非黑即白了。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0)

还有对一些时代人物和官阶的问题。

比如盛家学堂里议论文章时,举的例子,是苏洵的六国论,之后在许多场景,也有讨论苏轼文章的情节,盛家老爷还称赞苏家一门三杰。显然这时苏家父子已经以文采扬世了。可是故事背景中,仁宗对过继还在斟酌,苏家兄弟按时间推论还未科考。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1)

再看朝堂这官袍、乌纱、笏板,都没有问题,但是盛竑是承直郎,这个官职是宋徽宗时期创立的,但知否的皇帝在宋徽宗之前。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2)

即便当时的背景有承直郎,但品级也不对。承直郎盛竑在地方做官,是通判,应该是从五品。他升京官后做了承直郎,算是正六品。后来绿袍换了绯袍,王大娘子说他是朝奉大夫,那就是正五品。北宋磨勘三年一期,这个官场升降实在是奇怪。

不止盛竑,大家的官职升迁都很奇怪,盛竑的儿子长柏当官没多久就穿上了红袍,还站到了盛竑前面,盛竑的官位似乎一直不动了。

整部剧的官职似乎靠三个颜色分大小:第一级别的,紫袍。比如韩老相公,准太子;第二级别,红袍,中层干部,盛竑父子;第三级别,绿袍。盛竑一开始是绿袍上朝,齐衡很快就绿袍换红袍,顾二很快就红袍换紫袍……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3)

科举

从北宋开始,确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氛围。不过北宋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到明清那么完善且成熟,加上北宋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所以授官还保持着察举征辟蒙荫等旧习,也就是说,或有钱、或有地位、或有名声、或有文化,只要占其中之一,就很容易做官。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4)

宋朝三大弊端,冗兵、冗官、冗制,就是这么来的。北宋的官职太多太多了,当官的途径也太多太多了。甚至当时的科举还规定,若有考生连考十几次都没中的,就可以得个官职,甚至还有很多举荐或者自荐的特奏名。

总之宋朝不光录取率相当高,而且除了主流的科举之外,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当官途径。

齐衡未能考中垂头丧气,盛老三未中被生母妹妹责骂,甚至顾廷烨未中后,自我认知都大受打击,不像是北宋少爷们的做派,更像是明清背景下成熟科举制的社会氛围。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5)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6)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商户子弟禁止科举,是明清才有的政策,宋朝完全不禁商户科举。像剧中那种,因为家里是商户,哪怕万贯家财都要被个小秀才欺负的情况,是绝对,绝对绝对不可能的!!男主的母家也不会因为想改换门庭就只有嫁女的途径啊。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7)

北宋还有针对官员的考试,比如锁厅试,或者候迁试,考好了要么更有名,要么能升迁。反正北宋官职驳杂,一个人身上套四五个官职和差遣的太多了。

不过电视剧对于宋朝的科举还是做了一番研究,宋时录进士是在初春,所以在剧中有明兰提醒哥哥们小心春寒,还有制作护膝的情节。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8)

还有宋朝时开始流行的榜下捉婿也很有意思,《孤城闭》的原著小说曾提到过,以前少在电视剧中见过,这里也演了出来。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19)

勋贵武将与文官

宋朝是个很独特的朝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享有无上的特权,那些宗室、外戚、勋贵、武将,哪能跟文官清流一比?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0)

而且文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清贵,对外戚宗室勋贵武将严防死守,尤其对于那些有爵位的贵胄,动不动要弹劾一把显示自己的刚正不阿,虽然还没有到明清那么封闭,但是宋朝时,因为警惕唐朝时驸马权位过重,皇家的公主们择婿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也是《孤城闭》原著中的悲剧缘由之一。​

而知否里,女主的家族,从各种简介中可以看出应该是相当的清贵,祖父是探花出身,父亲是清流文官,嫡母也是书香世家。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1)

在北宋的社会背景中,这样的家族,要结亲,多半也只会在清贵士大夫中联姻。剧中那些什么公侯伯子男的女婿人选,清流们估计想都不会想,太跌份儿,太丢面儿了!向来都只有文官骂勋贵的份儿,哪有他们还嘴的余地啊。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2)

在剧中,男二齐衡的母亲是郡主,父亲是国公。这种身份,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联姻了。按盛家的家世,应该是盛家鄙夷齐衡这种勋贵家族才对,还轮不到勋贵看不上文官。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3)

而顾廷烨,作为一个武将,嚣张得也很不宋朝,历史上北宋名将狄青功勋标榜,也得小心做人,最后更是被文官逼得郁郁而终。毕竟宋朝的好男儿,也就只有那东华门外的唱名者才堪配。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4)

齐衡与顾廷烨,一个勋贵一个武将,在北宋都是被清流疏远的啊。

女子地位

宋朝市场繁荣,经济发达,我们现代人熟悉的各种外卖或者分期付款的业务在北宋早就开展得轰轰烈烈

女子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高门富户的女眷,得益于强大的生产力和服务体系,可以足不出户地管理产业。与此同时,富贵人家庭院深深,管家理事越来越讲究,有了各种内外区分的秩序。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5)

而小门小户的女眷,得益于繁荣的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抛头露面做生意已是常态,官府允许女子单独立户,还给予税赋的优惠。时人习以为常,从不会去讨论出门算不算女德。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6)

女子地位真正开始降低是因为战争和屈辱

靖康之变时,宋室南迁,为了求得金人的退兵,朝廷或被迫或主动地送出了大笔的金银和大批的妇女,包括许多贵族女眷和皇家的嫔妃公主。这些女眷在金国的洗衣院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二战后,逃亡的法国男人回国,第一件事不是反省自己弃地逃亡,而是把沦陷区的妇女拉去游街羞辱。宋朝的男人亦是如此,不反省自己丧权辱国、送女苟合,却加倍严苛地约束妇女。

程朱理学的诞生,为这些言论提供了土壤,到了明清,面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多,统统冠以理教的名头,女子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7)

知否原著是架空小说,设置更偏向明朝,很多规则都是作者择取的,而电视剧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时而礼教森严,时而又风气大方,比如男女同席、男女同游,和市井中的女子出行。这些也只能混淆一气胡乱看过去了。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8)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29)

但至少,在宋朝,尤其是北宋,对妇女的约束还不至于像剧中阐述得那么憋屈。不过古来男尊女卑,知否能为女子苦楚发声,让人明白女性的不易,也可称道了。

嫡庶与妻妾

有妻妾,才有嫡庶。中国作为一夫一妻允许多妾的国家,社会道德和礼法管教都对此进行了严格的划分。

但是划分这些,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并不是颠扑不破,很多时候,为了维护稳定和统治,做出不同的决策也很正常。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0)

盛家曾经有一场学堂的嫡庶辩论,每个人的说法都是合乎自己或者自己阶层的利益,有几个没有想明白的,也并没有脱出利益和阶层看待这个问题。明兰最终是回避了问题,一贯的藏拙,不肯表露心思。

但论到最后,这个议题也没有什么结论。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1)

但所谓的嫡庶,对于古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很灵活的,并不像剧中反映的那么一成不变。

在宋朝,因为文化昌明,蓄奴是逐渐被废止的。下人虽然仍自称奴婢,但皆是正经的雇佣关系,甚至连妾室也大多是有时限的“合同工” ,剧中以女使来称呼女仆,合乎宋朝风气。

唐宋对待下人的区别对待,大概就类似畜产与人的差距。像卫小娘这种,仅仅是为了换取老人医疗费的妾室,大可立下时限,到期走人。在当时,这样在大户人家做过几年妾、开阔了眼界的女子,不但不愁嫁,反而还相对抢手。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2)

像剧中这样,一声令下打死个奴仆跟白死似的,在北宋可不是正经事。宋律规定,故意杀死奴婢的要流放三千里,算是充分体现了北宋的高度文明。

但剧里奴婢动不动就死的死、伤的伤,大街上都议论纷纷了,主子还是啥事也没有,不光是郡主这种勋贵家庭,连康姨妈那种一般的门户也是如此,实在是不合理了。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3)

那么是不是说明在宋朝做妾室的女子不会受磋磨呢?当然不是。

不能因为北宋有昌明的一面,就将当时的妻妾关系想当然地理解为绝对和睦。主母对于妾室,依旧是有着绝对权力的。康姨母便是个典型的苛责妾室和庶子女的主母。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4)

著名的《妾薄命》长诗,就出自宋朝,说的是一位王氏女,因家贫为妾,遭主母妒忌,趁丈夫外出,遣使女将人绑入山谷,王氏大难不死,自伤身世,作诗阐述自己的不幸遭遇:

中年罹家祸,众口生嫌疑。主君不及察,逐妾江之崎。昔尝致幽调,酣欢颇见奇。今忽厉颜色,中道成睽离。群宠好肉食,妾独甘苦荠。群宠好罗绮,妾独披素丝。群宠好外交,妾独严门楣。人情恶异己,璠璵摘瑕疵。主君岂不明,妾心洞无欺。彼忍弄杯毒,危机转斯须。不解覆杯情,谓我争妍媸。捐弃长三年,剖心无所施。呼天天不言,呼地地不知。独呼父与母,何用生我为?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5)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6)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7)

女子嫁娶

北宋时,女子婚配常常不看门第,只看嫁妆。曾经有两位宰辅高官,争相娶一位寡妇,为此大打出手。程颐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两位宰相争娶一妻,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盖因其有钱也。

所以像盛家大房的淑兰,那样温婉又多金的女子,不至于像剧中所述那么难以高嫁。宋朝对女子再嫁也很鼓励,欧阳修的儿子早逝,儿媳孝期之后没有再嫁,欧阳修就被一干朝臣借此攻讦,虽说是个政治事件,但也能体现出北宋对妇女的厚待。

从知否看宋朝的女性地位(北宋的文人武将)(38)

而男子也因为做官途径相对较多,所以婚配时也常常以才华为考究方向,不计门第,故而榜下捉婿才会在北宋大行其道。

总而言之,剧中的历史背景设置其实都是为了服务于剧情,虚实结合,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