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1)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其次,读题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四、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2)

五、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引用:

A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通过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该事物××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C、通过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说明了该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D、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六、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建筑物布局),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4、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5、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七、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3)

八、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形象生动;B、准确简明平实。

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5、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6: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4)

十、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十一、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十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二: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①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③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题型三: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说明文答题技巧)(5)

题型四: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题型五、“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