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神殿小说最新章节(天王I小镇往事)

作者:田溪

天王神殿小说最新章节(天王I小镇往事)(1)

二十二 李自成的遗物?

先从我写的一个传说故事说起。

李自成夜宿梨园庄

在姜子牙钓鱼台附近有个梨园庄。庄里有一座九檩九间结构的大祠堂。祠堂建筑雄伟,雕梁画栋。正堂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金匾。匾上刻着一尺见方的楷书大字:“名登天府”。据说这幅金匾是闯王李自成亲笔所题。

李闯王为何要题这幅匾呢?

相传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举兵造反,顺应民心。打到关中后,就一举攻克了凤翔府,拿下了虢县城。而后乘胜渡过渭水,沿着秦岭脚下,准备继续东进。一天李闯王率军来到梨园庄,天已傍黑,闯王下令安营扎寨。他的中军帐就设在村外的老槐树旁。

这村有户人家姓赵,家中只有兄弟三人和一个妹妹:大哥名叫赵纪成,二哥名叫赵纪有,三哥名叫赵纪德,小妹子名叫赵圆圆。兄弟和睦相处,远近闻名。

这里土地瘠薄,但梨树不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座梨园,所以,人称“梨园庄”。赵圆圆家也有座梨园,长着几十棵枝叶繁茂的大梨树。若遇风调雨顺之年,日子勉强过得。只是近几年来,官税多如牛毛,闹得民不聊生。听说闯王起义,百姓自是拥护。

这天,闯王率领义军进驻梨园。赵家兄妹,喜出望外。正是深秋季节,他们摘来许多大梨,送给义军解渴,但闯王他们一个不收。百姓们十分感动。

此地当时有个乡俗,只要有他们敬重的文武官员宿在庄里,百姓们就要选出一位最漂亮最能干的姑娘前去“陪夜”,陪夜一过,这位姑娘就算结了婚,终生不得再嫁。闯王来了,百姓们照例要选陪娘。圆圆生得体态苗条,面似凝脂,柳叶眉,丹凤眼,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俊姑娘。因此,庄里的百姓们当即就选赵圆圆为陪娘。

这赵圆圆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具有一副侠肝义举,对义军头领李自成更是钦慕之至。让她去做陪娘,自然高兴。她想,我要为他捧茶递水,尽好一个民女陪娘的职责。于是,她由村里大娘婶子们修容浴洗,穿戴一新,坐在花轿之中,由百姓们送至闯王的中军帐前。然而,闯王却不在里边。几个亲兵说闯王出去巡哨了。百姓们只好将赵圆圆安顿在闯王帐里,各自回家。

那夜,明月高悬,天清气爽,梨园庄里,虽有兵马驻扎,而那气氛却像过年一样的喜庆。李闯王身披斗篷,带着两个亲兵,绕村巡查了一遍,见明岗暗哨甚是严密,义军中也无违犯百姓纪律之事,他才放心地回到帐中。

虽是一天行军,浑身疲乏,李闯王却是全无睡意。这一程义军虽是连获大捷,士气很高。但据探马禀报,官军正在紧急调动,向关中集结,更大规模的战斗就在眼前。如何粉碎敌人的围剿,将战线向前推进,作为一个义军统帅来说,正需要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于是,他便从行军袋中取出《孙子兵法》来,伏案攻读。

因为他没有走进卧间,所以对静坐的赵圆圊还没有发现。直到他觉得口渴了,起身要去拿水,一扭身,这才看见了赵圆圆。只见她低头含羞地捧着一杯茶,站在他的身边悄然待之。闯王一惊,便问她来此作甚。未及圆圆开口,就有一个留守中军帐的亲兵详细禀报。闯王听后,紧锁双眉,凝神沉思,半晌,才说:“乡亲们一片好意,这情我领了。只是这陪娘之事,我们不能从命。圆圆小妹,你还是回到你的家里去吧!”

赵圆圆敬佩李闯王的人品,她情深意切地说:“圆圆来作陪娘,并非他人之意,而是民女情愿。圆圆爱慕闯王,也非今日。况我与官家誓不两立,我愿终生跟随闯王,纵然是捧茶洒扫,也算尽我绵薄之力。

闯王见她出语不凡,态度坚决,心中顿生感佩之情。只是这陪夜之事,他怎能接受!他又劝慰了一番,让亲兵把她送回家去。就又读起兵书来。

赵圆圆回到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到闯王白日里策马征战,深夜间还专心攻读,为了老百姓打江山,熬煎得面容清瘦,眼窝深陷,圆圆心中不免疼痛。她拿出家中攒的一篮子鸡蛋,做了碗鸡蛋汤,其余的也都煮熟,亲自送至帐中,侍候闯主吃了。

李闯王被深深感动了,让她坐下,说:“我本想带你征战杀敌,只是你缠了足,又不曾习武。况且三位哥哥也无妻室,日常生活,也要你来照顾。留在家吧!等到义军夺了江山,老百姓到了出头之日,我便来接你。”

赵圆圆心中一热,丹凤眼窝里便滚下了两串泪珠子。说:“闯王重任在身, 那么请你多多保重吧。我等候你的佳音。”

第二天,义军就开拔了。赵圆圆的三哥也跟了去,参加了义军。

十几年之后,李闯王已在北京做了皇帝。每到风清月圆之时,他就想起了那位多情多义的赵圆圆。但因国事缠身,无暇顾及。他便恩准圆圆的三哥赵纪德衣锦还乡。不久,那赵纪德返回京师,禀报闯王:自从义军离开之后,官兵便血洗了梨园庄,圆圆小妹也遭杀害。

闯王听罢,感动得热泪直流。并对众位弟兄们说:“圆圆虽然未随我们征杀敌军,但她心连义军,情牵自成之后,又为我义军捐躯,也是一个巾帼英雄。不朽英名,可登天府!”即命制匾,亲题“名登天府”四字,赐银千两,授于赵纪德,要他重建家园,厚葬圆圆及其惨死百姓。

赵纪德返回故乡,便大兴土木,梨园庄又重现在渭河南岸秦岭脚下。赵纪德按照李闯王的诏示,在庄内特意修了座只有皇家才准许的九檩九间大祠堂。堂中,高悬金匾,供桌上摆着赵圆圆的牌位,香火昼夜不断。

这篇故事,最早是我根据当地传说写出,登载在我们的油印刊物《滋泉》1979年第三期上,后被陕西省《群众艺术》1982年第2期选载。

我曾对李逢春老师说起过这个故事。他很谨慎,不轻易表态,只说故事还好,实际上是他不大相信,所以,当时也没在意。可后来,他从资料书中看到,李自成当年似乎来过宝鸡,但他还是半信半疑。有一次,他去陇县开会,遇见一位熟人,找到档案局,就查阅《陇县志》,从中得知,当年,李自成三次攻克宝鸡,因为官兵追剿得紧,义军们就进入秦岭,在陕南与官军周旋。这样看来,李自成夜宿梨园庄的传说就成为可能。

那年,他正好调到县志办,分给他的是文化部分,他就想把这个故事与那块“名登天府”的牌匾,作为他写作的一个素材。但他还是心中有些不踏实,写进县志的内容,绝对不能捕风捉影啊。所以,他于这年夏季的一天,又一次来到我们文化站,找到我,说,田溪,你那“名登天府”的故事,咱要落实一下,就是找找那块牌匾。如果在,那就是珍贵文物了。我说行,咱就去毛家沟具体调查一下。

那天又是一个不阴不晴的多云天气。我就去销售处找小马借自行车,市上奖给销售处的自行车,一直就放在小马处作取货用。非常不凑巧的是,自行车不在她处,说是昨天下雨,她骑回家了。今天地面湿粘,她就走来上班。我又去经营组借自行车,他们的也上县城取影片去了。李逢春老师也不计较,说,咱们就走着去。我说,那有五六里路哩。他说,不要紧,正好,咱俩可以说说话,探讨一下关于李自成的事。我说,也行,只要你不怕走路,我是咋样都行。

我俩出了文化站东大门,从东街信用社一边的小坡走到公路上,两人就沿公路向东走去。

这条公路,就是310国道。那时还是沙石路,路面也窄,终究车辆较少,我俩走在路上,不时有解放货车从前而来,或是从后而去,好在前几天一直下雨,路面潮湿,所以也没有尘土。李老师就问我,那块“名登天府”的牌匾你见过没?我说,那个祠堂我有印象,好像是座砖砌的小楼,檐角高翘,绝非一般民房可比。至于里面怎样,我没进去过。至于牌匾在哪悬挂,我也没见到。他说,这要落实哩,咱写县志可不敢胡编乱造。我说,我听那里的人说,“名登天府”的牌匾是有,他们还见过,据说还有一把闯王剑哩,被人盗走了,再也没出现过。人们说,闯王剑要是出现,就要专杀贪官哩。李老师笑说,这个我可不敢写。

说说话话就到了毛家沟大队,那是在一道山沟的出口处,山沟下方有条季节河,人们就居住在河沟两边,河东是毛家庄,河西就是梨园庄。两个庄子不大,就合为一个大队。

李老师说,咱先找大队领导吧。我说行。大队干部中有我认识的,我就说了我们来的目的。那干部说,走,我带你们去梨园找老人说这事。

就从沟东来到沟西,找到一位老人,老人说,那是我先人的事么,不是多么光彩!再说,赵家官房也拆了,啥也没了。还说啥哩。我就问,啥时拆的?我小时过年时走亲戚,好似见过,高高大大,砖包门楼,全庄就数它威武哩。那人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文化革命时,说它是四旧,东庄人要拆,我们西庄人护着,可后来挡不住么,还是拆了。木头砖瓦都分了,这阵子啥也没有了。四旧么,还说它做啥呀。说完,老人说有事,就走了。大队干部对我们说,老人有情绪哩,不愿说这伤心事么。可那是政策,你能挡住!李老师就问,那个“名登天府”的牌匾还在哩没?大队干部说,那时,许多东西当作四旧都烧了,那东西不一定在,我去问问那个谁。他去了一会儿,回来说,那人不在家,说是去宝鸡了,不定啥时回来,那家也是赵家一个后人哩。

既这样,我们只好返回。改天再来吧。

过了几天,我又去了毛家沟梨园那家人家。那人回来了。说起牌匾那事,那人说,当时拆了官房,赵家后人多,有人拿了木料,有人要了砖,有人取了瓦,他去的迟,就剩下那牌匾,他就要了。那东西没人要,只能烧柴。他背了回去,边框都叫人砸坏了,他就取了内板,不厚,也就一指来厚,二尺高,五尺宽,烧了可惜,他就铺到楼上。我问,那上面有字吗?那人想了想,说,好像有几个字,我不认识是啥字,我没文化么。我说,快看看。那人就搬了架木梯子,爬上厦房里的小楼上。上面很黑,那人叫女人找了火柴,领我小心小心翼翼地摸到一边,用火柴照亮,那人取了堆在上面的杂物,就露出一方木板来。木板上面落了一层灰尘,我用手拂去,再点亮一支火柴,就看见一个大大的“登”字,我很是惊喜,继续拂拭,就亮出“名登天府”四个字来。真是大喜过望。我说,好好好!就是这。那人说,这个烂板子,有啥好来?我说,这是文物!县上很重视!已问过多次,还来人查验过,你不在,就走了。可留下话,他们要来车拉到县上给予保护。那人就问,给钱吧?我说,可能吧。我跟他们说,他们应该给个补偿。那人说,只要能给上一样大的板子就行。我取了这东西,楼上就有个窟窿。我说,这好办。不过,你得保管好。不要乱说。那人说,行行。

回到文化站,我就到公社打电话给李逢春老师,说,东西找到了!就得快快来取。要不,那人有了变卦,或是叫人纵恿卖了,就不好办了。李老师说,我立即给文化局汇报。一会儿,他就来电话,说,文化局明天派车来拉,让我等着一起去。

第二天上午,李逢春老师早早就到了文化站,与我先去毛家沟梨园庄,找到那家人,那人正在,就从楼上取下牌匾来。确是一块薄木板,约有二尺来高,五尺来宽,没有雕刻边框,显得简陋粗糙;木板上那四个大字,无甚功力,就象初学写字的人在照猫画虎,显得软弱无力。更叫人丧气的是,牌匾后方,没有落款,没有年代。我叹了口气,说,这怎么能证明是李自成的题字?李逢春老师眉头皱了皱,没有说话,我看得出来,他也不满意,可事已如此,也只能这样了。我问,怎么办?还有那个必要么?我指的是拉回县上的事。他想想,说,我已给文化局说了,怎么能放弃?先拉回去再说。

我就用带来的相机给这家人照了相,算是留念罢。

正忙着,文化局的小货车到了。我们就将牌匾装上车,李逢春老师给那人说,文化局以后还要给你补偿,还有证书呢!到时就由老田代我发给你。后来,文化局就给了我30元钱和一本证书。我准备亲自将钱与证书送到这家人手里。

那天,我正在站上忙着写汇报,就见毛家沟大队干部领着一个人来到文化站,见了我,说这是存放牌匾那人的亲兄弟,补偿应有他的一份。我就把那30元钱和证书给了他,叮嘱他一定给他哥15元。并让大队干部看着处理好,不要闹矛盾。那时的30元钱,就是基层干部一个月的工资,不能亏了那个他哥。

关于牌匾的事,尽管不如人意,但总算没有落空。剩下来的事,就等考古学家去研究了。李逢春老师也说,李自成是个农民起义家,想来他文化程度不会高,要是家境好,就能受到好的教育,书法肯定有功力。但要那样,他不一定会带领农民起义了。

我想,他说的也有道理。

临走,我对李逢春老师说,关于李自成的传说 ,我再送你一个结局故事吧。他问,是啥?我说,就是“天灯祭灵”。

天灯祭灵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举兵造反,杀进北京,夺了龙廷皇位。不料明朝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兵,将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闯王率领人马,仓促迎战,终因寡不敌众,兼之义军内部也不甚齐心,以致京城失守。闯王率领部分人马突围出城,死伤惨重。所剩残兵见大势已去,无心再战,便各自逃散。闯王只带着两名亲兵,落荒而走。

一天清晨,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庄,在村头遇见了一位鹤发童颜的白胡子老人。闯王见老人相貌不凡,举止文雅,知道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就上前作揖问路。老人见他们三人这样早就来到村头,必有要紧的事情,就把他们让进了自己的茅屋。当老人知道来客就是落难的闯王之后,十分崇敬,立即烧水做饭,热情款待他们。知道他们还要往前走,老人提醒道:“目前清兵追捕甚急,各路关卡,皆有人盘查,像你们这样行路,万万不行。”

闯王向老人施了一礼,问道:“老伯,似此如何是好?”

老人思量片刻,说道:“我过去曾出家为憎, 现家中尚有几套僧服,你们可剃发换衣,做个僧人,方可通行,免遭杀身之祸。”

闯王听后与亲兵当即剃发更衣。老人随之教了他们一些僧人的礼教,又让他们改名换姓:闯王叫华中真人。两名亲兵,一个叫智财,一个叫智宝。一切收拾停当,他们叩谢过老人,便直奔关中而来。

关中西部的秦岭山中,有个宝盖寺。寺院虽大,但不知什么原因,却无僧人居住。华中真人便与智财、智宝在此定居下来。闯王离开京都时,其它贵重物品一概未带,只带了皇帝大印一一玉玺一枚以备东山再起,重举义旗。他这时就把带来的玉玺藏在佛龛下面的一个地窑之中。

却说满清皇帝坐上龙廷之后,由于得不到玉玺大印,十分着急,便降旨各州府县,通贴布告,悬赏索印。

智财、智宝出山购买油盐等物,来到天王集市。见一群人拥在墙边看什么,他们也挤了进去。见墙上贴者皇帝悬赏索印的圣旨,上面写明:“凡知印报信者,赏银千两;持印奉献者,加封官职;知情不报或隐瞒不献者,杀无赦。”

智财智宝即从人堆中挤了出来,买了油盐等物。回去的路上,智财满腹牢骚地向智宝说:“咱们跟随闯王起义,拼杀多年,荣华富贵没有享受几天,却整天提心吊胆,不知何时是个头?”智宝说:“唉, 天命如此。有什么法子?既然到了这步,也就只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想得倒不错!你没见御旨上说,知情不报,杀无赦吗?我们将来一旦被官府发现,那就后悔莫及了。我看,不如……”

智财见四下无人,便俯在智宝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自己的打算。

智宝听后一惊,随之又觉得智财说得有理,便同意和智财一起下手。

他们回到寺院,见过师父,吃过茶饭,还和往日一样,静坐合掌,念经拜佛。这时他们由于心中分神,念经总是出错。华中真人见他二人神情恍惚,好生疑感,便问:“你们二人今日出山看见什么奇事,为何心绪不宁?”

智宝见问,心虚胆怕不敢答言。智财赶忙跪下,说:“我二人今日出山,在街上看见官府文告,悬赏索讨玉玺。百姓议论纷纷,官军也到处搜查,我们恐怕今后难以在此安身,因之心绪不宁。”

华中真人听后,知道智财、智宝慑于官府威力,玉玺难保,便决定毁掉玉玺。想到此,他深深地感叹道:“若大的神州,倒被清人占据。难道我等义军就此罢休不成?现在官府搜讨玉玺,我宁肯与玉玺俱碎,也不让它落入清廷之手。”说罢,就向藏玉玺的禅房走去。

智财见闯王意欲毁玺,立即奔回房中,取来钢刀一把,并对智宝说:“咱们一不做, 二不休,抢玺要紧。”智宝见事已至此,就跟着智财,直奔禅房而来。当闯王举起玉玺,正准备摔下时,智财已经赶到,他对闯王后背就是一刀。闯王当即毙命。智财拿到玉玺欣喜若狂,立即与智宝一起,前往县衙献宝。

县官一见有人献上玉玺,喜不自禁。这时一位幕僚却大声喝问道:“看你们二位年纪轻轻, 怎会得到玉玺,快快如实讲来!”

原来这位幕僚心想:玉玺乃是国宝,岂是凡人操持之物?清兵攻占京城,没有找到玉玺,分明是闯王携印而逃。他对闯王,早就十分仰慕,只是无缘相见,今见有人前来献玺,心想必能打听出闯王的下落,因之要问个究竟。

智财就将他们如何杀死闯王,夺取玉玺的经过讲了出来。

幕僚听后对县官说道:“闯王虽是犯上作乱,但岂是这两个逆贼刀下之鬼?他二人反对清廷有罪,又杀人夺玺,罪上加罪,应将二人立即收监。”县官遂将二人收监,并报请朝廷准予处决。当时朝廷深知闯王在民间的威望,为了收买人心,就准予将两个逆贼处以极刑。县官遂吩咐衙役将他们浑身浇了油,用火燃着,吊在空中点了天灯。当时人们还为此事编了这样一副联语:

李闯王大业垂千古,

二沙弥天灯祭英灵。

(此篇刊载于1979年《滋泉》,后被陕西省《群众艺术》1982年第6期登载。)

天王神殿小说最新章节(天王I小镇往事)(2)

(未完待续)

关于作者

作者:田溪,男,1948年生于宝鸡县天王村。曾为陈仓区文化馆馆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退休,喜读书,好观游,见山山好,视水水奇,花草竹树,皆展生趣。睹古城,钻老屋,倍增乡愁。有感而发,发而为文。游游走走,新新奇奇,思思想想,大有裨益。以此聊度晚年,足矣。

本文由田溪原创,并在微信公众号【千渭之汇】首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