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1)

太清宫位于汝州市区东南三十里许,小屯镇三山坡东峰之上,历史悠久,旧时为汝州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山川》卷一记载曰:“三山,状类三台,亦呼三台山。山分东、西、中三峰,东峰独峻,上各有宫,东曰:‘太清’,西曰:‘神清’,中曰:‘慈清’,州东南三十八里。”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2)

“太清”一词,为道教术语,乃道家三清境之一,又称太清天、大赤天,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所居之所,因此后世奉祀太上老君的宫观庙殿,多被称为太清宫或太清殿。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化身为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自黄老道家的兴起后,老子逐渐被道家渲染为神灵,成为帝王祭祀的对象。到了唐代,因李唐统治者与老子同姓,所以老子被李唐宗室尊为先祖,唐高宗、唐玄宗以后,加封在太上老君身上的尊号越来越多,同时李唐皇族还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营建位于鹿邑的太清宫,并将其视作宗庙所在。自此,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扶持和道教信徒的尊崇,太清宫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建,太上老君信仰达到了至尊极盛。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3)

汝州太清宫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曾屡毁屡修,几经变迁。现太清宫内所有建筑,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在各地善男信女的共同捐资下次第而建。据曾参与重修工程的范湾村贾姓老人介绍,太清宫约毁坏于1958年前后,至1990年重建之时,通过清理旧址殿基,发现其历史规模不大,计有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另外还有数座一间大小的房基分布于周边。据传民国时期太清宫庙产很多,有道士数人常住于此,殿前院内有大柏树两株,铁铸灵官一尊,高约四尺,身披铠甲,三目怒视,左手持风火轮,右手高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4)

在太清宫内还遗存有明代前期刊刻的《重修□清宫碑记》两通,经过测量,两碑的大小规格一致,其中东侧叙事碑的碑身部分已毁,仅存赑屃和碑额部分,西侧为题名碑,整体保存完好。两碑的基座均呈龟趺状,背高57厘米、长185厘米,四肢有力,伸脖抬头,形象逼真。碑身部分高210厘米、宽92厘米、厚29厘米。碑额高96厘米、宽96厘米、厚36厘米,均采用高浮雕工艺,雕刻极其精湛,栩栩如生。有所不同的是,东侧叙事碑的碑额为四条螭龙拱身攀附缠绕,西侧题名碑的碑额却为六条螭龙拱身攀附缠绕,在相同规格的碑刻上,产生这么大区别,其成因令人费解。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5)

太清宫现存的两通明代重修碑刻中,尽管叙事碑已然被毁,但是题名碑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记载有知州赵泰夫人刘氏、同知盛瑞夫人、伊府王亲卫、伊府王仪卫、洛阳中护卫等官职,还记载有济源屯、桑槐树、油坊头、朝押川、瓦窑店、马家寨、□山庙、党家屯、赵落店、杨□、长阜镇、高庙、焦家庄、春林村、时家屯、周家村、望青岗、榆林保赵落□、鲁山县马头山、宝丰县大店头、双酒务等地大量的布施人员名单。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6)

《重修□清宫碑记》的刊刻时间不详,碑文中记载的知州赵泰、同知盛瑞二人,是否为汝州知州、汝州同知,尚不得而知,在汝州地方史志职官部分,也没有查到二人的任何信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明代前期汝州地方史料的严重缺失,在汝州现存的六部明清地方志中,最早的一部为明代正德元年成书的正德《汝州志》,该书正式刊印于正德五年,由汝州知州王雄主编、汝州儒学训导承天贵纂修。正德《汝州志》成书之时,距离明朝建立已有138年,而该书卷五《国朝仕官》部分,仅载知州14人,同知9人,且以弘治年间之后的记载较多,由此可见,明代前期在汝州任职官员信息的缺失之多。不过在正德《汝州志》、康熙二年《汝州全志》中,倒是分别记载有两位汝州本土人物盛瑞、赵泰,他们生活的年代约在明代成化年间。正德《汝州志·输粟入监》卷六记载:“盛瑞,成化乙巳入监。”康熙二年《汝州全志·贡士》卷五记载:“赵泰,仁高潘县知县。”碑文中提到的知州赵泰、同知盛瑞,是否就是志书中记载的盛瑞、赵泰,在没有更多史料作为佐证的情况下,还无法确定。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7)

伊府又称伊藩,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一系藩王的省称。 朱㰘,又名朱鹥,祖籍安徽凤阳,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朱㰘为伊王,同年即在洛阳修建王府。按照朝廷规定,伊王府内部应设置相应机构,由长史司总管王府事务,典仪所佐典仪掌陈仪式,仪卫司掌管王府仪仗,中护卫负责王府护卫、王城守护、屯田。永乐六年(1408年),朱㰘就藩洛阳后,便胡作非为,残害百姓,他为人好武厌文,喜欢砍杀,经常挟弹露剑弛逐郊外,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动辄斩劈,还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男女裸体杂混取乐,生活荒淫无耻,故其死后谥号“厉”,后世称其为“伊厉王”。 伊藩在明代众多藩系中,声誉极差,自开基第一代厉王朱㰘起,历代伊王,也颇像其祖,大都是些不肖之徒。再传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时,更是作恶多端,史称朱典楧为人贪婪无厌、刚愎自用,残狠对待下属,侮辱缙绅,笞打朝臣,强凌民女,强占民居,使得河南百姓怨声载道。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朱典楧终因行径恶劣,在朝廷上下和河南府百姓的同声谴责下,被嘉靖皇帝削去伊王爵位,降为庶民,“押发高墙禁住,削除世封”,其护卫“正额存留,守御宿卫……余发洛阳县收籍编入图甲,纳办粮差”。最终洛阳中护卫军士大部分都被地方官府接收,编入里甲,成为纳粮办差的普通民众。而其存留下的正额军士则在此事件之后,改置为汝州卫,具体时间由于没有相关记载,已不得而知。不过在《万历会典》中,此护卫已记载为汝州卫,可知至少在明万历十三年,即《万历会典》成书之前,洛阳中护卫已经改置。

汝州的布达拉宫在什么地方(探访汝州市小屯镇三台山太清宫)(8)

太清宫明代重修二碑,作为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对于校正正史、辨别野史、纠正史籍错讹,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这些零碎的历史信息,通过梳理后再结合以相关史料,对研究明代前期的汝州历史,无疑有着不容忽略的价值。同时西侧题名碑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地名和布施人员名单,为今天的人们编写家谱或先祖传记,也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