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夷狄”的关系

公元前2070年左右,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考的国家——夏朝。夏朝由农耕文明建立,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聚集。

随着农耕民族的文化优越感与自豪感的提升,他们开始自称华夏,将周边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称为“夷狄”。本文将简要探析夏商周时期华夏与夷狄的关系问题。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1)

一、华夷之辨

(一)华夏与夷狄

夏商周时期,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地处于城邦的农耕民族与地处于山野的游牧民族开始出现分野。

占据了平坦地形、拥有更适宜地理耕种条件的农耕民族生活稳定,更早地诞生出文明。

而处于山野、依靠捕猎为生的游牧民族生活居无定所,文明的发展较为缓慢,文化的传承也不够稳定,所以相比于农耕文明,较为落后。

于是乎,便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心主义。农耕文明称自己所占据的中原地区为华夏。

《尚书》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其文化优越感。华夏周边的民族都统称为夷狄,用以表达蔑视。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2)

(二)东夷与西戎

《礼记·王制》中,对中原旁边的四夷做出了区分。居于东方称为东夷,东夷人纹身披发。居于南方称为南蛮,额头上刻有花纹,走路脚趾相向。东夷和南蛮中有不用火烹制食物,而吃生食的人。

居于西方称为西戎,西戎人披头散发,用兽皮当做衣服。居于北方称作北狄,北狄人居住在洞穴,用禽类羽毛做衣服。西戎和北狄都不食五谷,只食用肉类。

这些描述带有农耕民族的偏见,体现了华夏地区人民对四夷认识的片面性。实际上,在夏商周时期,东夷又称鸟夷,其主体民族是肃慎族,即现代满族的祖先。

《史记·五帝纪》中记载:“禹行自冀州始……鸟夷皮服。”

可知鸟夷居住于冀州,从夏初开始,中原地区就与鸟夷有所交往。

《史记·周本纪》中也记载:“成王既伐东夷,息慎(肃慎)来贺。”

可见双方交流频繁,鸟夷甚至颇有以周朝为宗主国的意味。

西戎居于西北,其主要民族是羌族和氐族,是现代藏族的祖先。西戎与华夏的交流更加密切。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3)

《竹书纪年》中,有许多西戎与华夏交流的记录。比如“六年,歧踵戎来宾”、“十三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之类。

当然,民族间的交流以利为先,不可能永远友好。华夏与西戎的战争在《竹书纪年》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三年,西征丹山戎”,以及“十二年,征西戎”。在《诗经》中也有“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的诗句。

(三)南蛮与北狄

夏商时期,史料中对南蛮的记载很少。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南蛮中有一部分是从西北迁入的羌族和氐族人。羌人和氐人进入南方,居于巴蜀,成为巴人、蜀人。

据说大禹本是羌人,后来居于蜀地西川,是巴蜀之人的先祖。

到了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得到了巴蜀军队的帮助。特别是巴人的军队,勇猛异常,巴地因此被封为巴国。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4)

巴国与毗邻的楚国与蜀国经常发生战争,结果被秦国渔翁得利,将巴国与蜀国一起灭亡。巴人、蜀人因此融入其他民族。

蜀国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华阳国志》中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黄帝时期,黄帝之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了帝喾,因此蜀国首领世代为侯伯。西周灭亡之后,蜀人首领蚕丛称王,其后鱼凫从之,后来杜宇甚至称帝,史称“望帝”。

除了巴人、蜀人之外,南蛮还包括滇人。滇人世居云南,《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威王时期,楚庄王的后代——将军庄蹻穿越巴蜀之地来到滇池,将其平定。

庄蹻本想回国报告喜讯,却发现巴蜀被秦人占据,道路不通,只能改服易俗,成为滇王。这是最早的关于滇人的记述。

与南蛮相比,夏商周时期关于北狄的记载可谓数不胜数。北狄的主要民族是匈奴、林胡和楼烦,其中以匈奴影响力最大。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5)

北狄的名称也很多变,唐虞之时被称为山戎或者熏粥,夏朝时被称作淳维,商朝的甲骨文中称他们为鬼方或土方,周朝人则称他们为俨狁(猃狁)。

北狄一直以来都在北方草原上从事游牧活动,逐水草而居,战斗力强悍,是华夏民族的头号劲敌。

《诗经·采薇》中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的诗句,可见当时周朝与北狄战争的频繁,以及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痛。

二、华夏与夷狄的冲突与融合

(一)华夷之战

夏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时常爆发战争。

《竹书纪年》记载了大量夏朝远征夷狄的战争,“(帝相)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可见从夏朝开始,华夏与夷狄的战争就接连不断。

《诗经·商颂·玄鸟》中则记载了商朝对四夷的征服:“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在天帝的命令下,武汤征战夷狄,平定四方,拥有了九州之地。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6)

周朝时期,中原最大的敌人是居于西方的西戎,《诗经》中有许多周朝征战西戎的诗句。周宣王在位之时,发动了四次对西戎的战争。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宣王四年,周朝派遣秦仲攻打西戎,反为西戎所杀。于是秦仲之子秦庄公接替父职,终于大破西戎,得报父仇。

宣王三十一年,周朝军队攻打太原戎,没有成功。宣王三十六年,周朝攻打条戎和奔戎,大败而归。三十九年,周王室转而攻打姜戎,再次被打败。从这几场战争的胜败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国力衰弱,无法与逐渐强大的西戎抗衡。

所以在十几年后的周幽王十一年,西戎攻破西周城墙,将周幽王谋杀于骊山脚下,西周由此灭亡。

随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创建了东周。周平王即位二十一年之时,崛起的秦国打败了西戎,接受了西戎的余民,并将岐地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室,结束了西戎之乱。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7)

(二)华夷联姻

除了战争之外,华夏与夷狄之间也有融合,最常见的融合方式就是联姻。

在《大戴礼记·帝系篇》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裔陆终,就娶了九方(鬼方)首领的妹妹为妻。这是比较早的华夏与夷狄的联姻记录。

《史记·殷本纪》中,商纣王将九侯、鄂侯和西伯侯三人封为三公。九侯又称鬼侯,是九方的首领。

九侯的女儿貌美如花,于是进献给纣王,成为纣王的妃子。但是九侯之女不为纣王所喜,被纣王所杀,九侯也被迁怒而死。与九侯交好的鄂侯为其出头,也遭到纣王的杀害。

西周时期,西戎强盛,秦国便开始与西戎联姻。秦国的祖先是东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西周的同化,这些东夷半是华夏,半是夷狄。所以秦人并不反感与西戎联姻。

周幽王五年,秦国国君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西戎的首领丰王。襄公此举是为了化解秦国与西戎的世仇,使两国和平相处。可是联姻仅过一年,西戎便再度攻打犬丘地区,联姻求和的尝试宣告失败。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8)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国都不将王室放在眼里。周襄王时期,郑国扣押了周王室的大夫伯服和游孙伯,令周王室颜面尽失。

于是襄王派人联络狄人,让狄人攻占了郑国的栎地。出了心中的恶气,周襄王对狄人感激不尽,于是以联姻为报答,将狄人首领之女隗氏纳为王后。

周襄王此举是想继续借用狄人的力量,可是狄人不愿为周襄王所用。反而在联姻之后转头攻打周王室,襄王只能被迫逃亡,到郑国避祸。

(三)其他方式的融合

除了联姻之外,华夏与夷狄还有其他的融合方式。

华夏与夷狄的差别主要在于地域、血缘和文化的区别。在不断的战争之中,华夏的统治面积逐渐扩大,许多夷狄也被并入华夏地区。

在血缘上,华夷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已经变得密不可分。所以,只要在思想上认同对方的文化,华夏能变为夷狄,夷狄也能化身华夏。

夏商周历史问题探讨 浅谈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与(9)

《孟子》中写道:舜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但是他生活在中原大地上,其言行举止都符合中原的规范,成为了华夏的圣人,是由夷变夏的典范。

既有由夷变夏,便有由夏变夷。如吴国的第一位君主吴太伯,他是周部落的首领公亶父的长子,原本要继承父亲的位置。

可是他的三弟季历素有贤名,季历的儿子姬昌更是具有贤君之资。为了周部落的前途,吴太伯姬泰逃到吴地躲避继位。吴太伯无法改变当地的习俗,只能融入当地,和夷狄一样断发纹身,逐渐丢弃了中原的习俗。

结语

夏商周时期,以农耕为主的华夏各国率先形成了发达的文明,视落后的少数民族为夷狄。

但在不断的战争与联姻中,华夏又将自己的文化散播于四方,促进了夷狄的发展。更通过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将夷狄纳入诸夏,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一统国家。

参考文献:

《尚书》《竹书纪年》《诗经》《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