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民国一块大洋的拓展知识)

中华民国开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从一开始,清末民初,一块大洋约等于200元,到了袁世凯时期,大洋的价格约等于现在300元,民国政府时期,大洋的价格飙升,约等于现在500元左右,据说当时3500个大洋,便能买下一座四合院,一个大洋,便能吃一顿豪华大餐。

  时至今日,大洋已经完全没有了流通的价值,而如今的大洋,更主要是用于古董收藏,从文物的角度上讲,大洋还是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的。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民国一块大洋的拓展知识)(1)

  大洋,就是大银元。银元不止一种。

  银元不止一种,有大有小,也就是有“大洋”也有“小洋”。由于是银本位的货币,价值颇高。即使在流通时,大洋也属于高额的。

  民国时期,大洋和银子都属于流通货币。

  而银子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成色不佳,杂质太多。大洋,比如袁大头,据说标准是抵值相白银七钱二分,也就是七成银还高一点点,这个程度其实也一般,但好在大洋的成色稳定。价值越固定,作为货币的信用度就越高。

  不同时期的大洋,购买力不一,这主要是受每个地区的物价不同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