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国风·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共十四篇,召南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这是目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而关于“周南”、“召南”二部分诗产生的地区及“二南”的具体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我们从“二南”本身找内证,分析前人的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二南”绝大部分诗是来自江汉之间的一些小国,有少量诗篇也远及原来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分治的地区——今河南洛阳一带。

因此“二南”诗的产地大致说来,包括今河南洛阳、南阳和湖北的郧阳,襄阳等地区。郑玄《诗谱》曰:“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至于“南”的含义,根据甲骨文,证之以古代典籍,“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以后才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自汉以来,虽然“声”渐渐失传了,但是“南”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

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召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左传·隐公三年》记君子的话说:“‘风’有《采蘩》、《采苹》”,此二诗均属“召南”。可见“二南”属于风诗,与其他国风一样是地方曲调。

“二南”(《国风·周南》和《国风·召南》)绝大部分诗是西周末东周初的作品,旧说以为是文王时期的诗,那是没有根据的。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1)

《诗经·国风·召南》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便是这一篇名为《草虫》的文章。

草虫

(yāo)喓草虫,趯(tì)趯阜(fù)(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chōng)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xiáng)

(zhì)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chuò)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说(yuè)

(zhì)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夷[yí]

注释

草虫:一种能叫的虫,泛指草木间的昆虫。

喓(yāo)喓:虫鸣叫的声音。

趯(tì)趯:多音字,读[yuè]时:通“跃”。多 [tì]时:像~~跳跃的样子。

阜(fù)螽(zhōng):即蚱[zhà]蜢[měng],蝗的幼虫。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2)

阜(fù)螽(zhōng)

忡(chōng)忡:形声字,“种”而苗不长,此所忧也。即因为种的苗不生长,所以心生忧虑,有所忧也。文中义是忧愁不安的样子。

亦:指事字,甲骨文中间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两个点,指明两腋所在。亦的本义为腋窝,又称胳肢窝。现在的亦是假借用法。后为区分,又造“腋”字,“腋”专职指腋下,“亦”则专用它的假借义,表示也,又,经,都的意思。文中义为:如果。

既:会意字,甲骨文像人坐于盛满食物的簋旁,但已转头向后,以表现用食完毕之意。文中义为:已经,既然,完了,尽。

止:象形字,为趾的本字,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面,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又由居住,处所义引申指地基,后专作“阯(址)”字。由本义脚引申到指人的举止、仪态。文中说法为通假为“之”,他,可理解为作代词或语助词。

觏(gòu):形声,遇见。

降(xiáng):会意兼形声字,指向对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驯服。

陟(zhì):升;陟,原指向上走的意思,登;升指由低处移动向高处。登与升联用,指从低处登上高处。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3)

惙(chuò)惙:读[chuò]时表忧,愁苦的样子。疲乏,不安。读[chuì]时表沮丧的样子,困劣。

说(yuè):通“悦”,高兴。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4)

薇,俗称野豌豆

夷:会意字,表示人持弓的样子。本义为讨伐、平定的意思,又因此引申为除去、诛灭等义,又由铲平引申为平坦义,由平坦引申为平安、平和等义,即文中义。又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部族(今山东地区的古代部落)。南蛮、北狄、东夷、西戎里的东夷就是这么来的。

赏析

“喓(yāo)喓草虫,趯(tì)趯阜(fù)(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chōng)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xiáng)。”


草木间的虫儿喓(yāo)喓的叫着,蚱蜢也在其间跳来跳去。

没有见到我的心上人,我的心思既忧愁又焦躁不安。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依偎着他,我的心便被他所悦服了。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5)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xiáng)

首章由草间昆虫之多,蚱蜢的反复跳跃将全诗置于了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秋季气候适宜,是虫类繁衍活动的集中时间,昆虫多以鸣叫作为求偶的信号。)

诗虽以虫鸣草间飞跃起兴,却隐隐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女主人公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

自古言秋总是悲,因而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并没有按照常规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愁别绪,不去写自己的孤苦情境,悲凉之感,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将会是如何的情景。

于是“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便脱口而出了,见,说的是会面;“既觏”是已婚的意思,“觏”也可指男女之间依偎温存的状态。降,被对方所降服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

由见面到依偎在一起谈情说爱,再到最后心思都为他所沉沦,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

古人质朴,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即虚实相衬法,比起直接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6)

没有见到我的心上人,我的心思既忧愁又焦躁不安。

“陟(zhì)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chuò)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说(yuè)。”


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鲜嫩的蕨菜叶。没有见到心上人,我的心忧思凄切。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该多喜悦啊。

与第一章相比,这章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

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

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

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诗人“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

“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唯一欢乐所在,几乎全系于此——“我心则说(悦)”

(zhì)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夷[yí]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7)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夷[yí]。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心上人,我很悲伤烦恼。

如果我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便会平静下来。

第三章,是第二章的重叠复咏,只是为押韵而略作改动几字,“伤悲”比起“惙惙”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

而复咏及悲痛程度的加深,是否也在暗示读者,这已又是一年春夏呢?这又是第几个年头的春夏呢?

由此,悲伤之情更溢出诗文,直达内心。

那心上人啊,你快些与我相见,如此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啊。

这是怎样的凄哀婉转,怎样的迷离,如此率真的感情,感人至深。

最好写的昆虫名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8)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便会平静下来。

总结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和《周南·卷耳》一样,也有想象的意境。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写思妇秋天怀人的情景,第二、三章分别叙写来年春天、夏天怀人的情景。全诗表现了跨度很长的相思苦。

相思苦在此诗中几被道尽,一年又一年,那君子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我的身边,与我相见,悲伤年复年的增加,这样的心思要怎样才能平静呢?

只有登上那高山,托着清风,带着这句话去他的身旁吧。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夷[y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