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制定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汇聚湿地保护合力)

来源:【中国农网】

“今非昔比了,江滩环境越来越好,美好家园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立冬时节,暖阳高照,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江滩公园,住在附近的居民赵志刚正着相机正在捕捉美景。他介绍说,以前为了搞建设,青山沿江工业码头云集,大车经过尘土飞扬。历经这十年整治绿色转换,长江、湿地、绿植、游人,在此实现自然融合。

湖北制定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汇聚湿地保护合力)(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今的武汉三镇两江四岸,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11月5日-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东湖主会场和日内瓦分会场同步召开,共有142个缔约方和有关国际组织的1100名左右代表参会。大会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湖北制定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汇聚湿地保护合力)(2)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 魏斌摄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湿地大会。本届大会上,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一般来说,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其湿地保护的难度也越大。近5年间,武汉累计投入湿地保护修复资金9.65亿元,退渔还湿9.5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建成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0个湿地公园。

“退渔还湿后,我们第一年就领到了100多万元补偿金。”武汉市蔡甸区芦苇管理总站站长李胜斌介绍,过去他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经营工作,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围网养殖,对所在的沉湖湿地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在政策引导下,现已从经营开发者转变成了保护者,共同承担巡护沉湖湿地的责任。

近年来,武汉市及蔡甸区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全覆盖,鸟吃庄稼政府“赔”,让湿地重返大自然。在武汉江夏区,一批坐拥山湖资源的特色民宿成为市民周末度假的“网红打卡点”,当地利用湿地资源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乡村休闲游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元。

湖北制定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汇聚湿地保护合力)(3)

东湖听涛景区 陈利安摄

草木繁茂,水清鱼肥,候鸟期至,无数的生命脉动诠释着武汉湿地的美好,离不开武汉人的守护。近十年来,武汉立法在先,全局规划,生态移民:从大东湖治理到长江大保护,从六湖联通、四水共治、到海绵城市等工程,大力度推进了湿地的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坚持开展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活动,20余万志愿者参与其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工作机制,汇聚起湿地保护强大合力。

“湖北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武汉是百湖之市,湿地之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行动。”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在湿地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湖北要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规划纲要,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携起手来,共同扛起责任,共同珍爱湿地,共创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湖北制定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汇聚湿地保护合力)(4)

青山江滩

湖北湿地资源禀赋天成、生态楚楚动人、发展生机蓬勃,是中国湿地保护的生动缩影。11月6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东湖揭幕。湖北省省长王忠林致辞说,湖北将乘势而上、聚势而进,扛起环境治理之责,聚力保护湿地作出湖北贡献,奋力谱写中国履约故事湖北新篇章,加强与缔约方和兄弟省市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