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

《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65年,周惠王十二年期间的五件事:一是鲁庄公兴建马厩;二是郑国入侵许国;三是秋季发生虫灾;四是冬天在诸地、防地筑城;五是周大夫樊皮背叛周惠王。

《庄公三十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期间的三件事:一是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二是楚国公子元被楚申公杀害,鬥谷於莬成为楚国令尹;三是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济水举行非正式会见,讨论山戎国之事,及燕国之事。

《庄公三十一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63年,周惠王十四年期间的一件事:齐桓公向鲁国奉献捷报,其目的是向鲁国炫耀,不听我的,就会像四夷一样被平定。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1)

【经】指《春秋》;【传】指《春秋左氏传》【经】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夏,郑人侵许。秋,有蜚。冬十有二月,纪叔卒。城诸及防。

【传】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厩。书,不时也。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樊皮叛王。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2)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次于成。秋七月,齐人降鄣。八月癸亥,葬纪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

【传】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

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

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3)

【经】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夏四月,薛伯卒。筑台于薛。六月,齐侯来献戎捷。秋,筑台于秦。冬,不雨。

【传】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4)

译文

二十九年春季,新造延厩。《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由于不合时令。凡是马,春分时节放牧,秋分时节入马圈。

夏季,郑国人入侵许国。凡是出兵,有钟鼓之声叫做“伐”,没有叫做“侵”,轻装部队快速突击叫做“袭”。

秋季,发现蜚盘虫,成了灾。凡是事物不成灾,《春秋》就不加记载。

冬季十二月,在诸地和防地筑城。《春秋》记载这件事,是因为合于时令。凡是土木工程,苍龙星出现,此时农事完毕,就要做准备了;大火星出现,就要把用具放到工场上,黄昏,营室星在南方出现,就要筑墙立板,冬至以后不再施工。周大夫樊皮背叛周惠王。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5)

三十年春季,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

夏季,四月十四日,虢公进入樊国,俘虏了樊皮,带到京城。楚国的公子元攻打郑国回来,住在王宫里。鬬射师劝阻,就把他抓起来带上手铐。

秋季,申公鬬班杀死子元。鬬穀於菟做令尹,自己捐献家财,来缓和楚国的危难。

冬季,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策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危害燕国的缘故。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6)

三十一年夏季,六月,齐桓公来鲁国奉献讨伐山戎的战利品,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就不这样。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赠送俘虏。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7)

注释

1.日中:指昼夜长短相等,是春分这一天。《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2.许:(xǔ栩)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诗·鲁颂·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3.蜚:(fē飞)昆虫名。草螽。一种有害的小飞虫。《管子·形势》:“蜚蓬之问,不在所宾。”《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为灾也。”《鹖冠子·天权》:“鸟乘随随,躯蜚垂鞦。”

4.龙:(lóng隆)龙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我国古代天文学,将天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个天区依其可见的星体所组成的形象分为宫或宿。二十八宿的形成文字,最早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五百年),但据现代考古研究,在出土的夏、商大量甲骨文卜辞中,亦多见这些星名,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五千年),亦多见天象图。本文所指的龙,是指东方苍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所组成的图案,与甲骨文中的龙字非常相像,所以上古称之为龙星。近年来考古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期的龙形祟拜物,及许多飞龙化石。这些龙形物与天上的东方苍龙形象是如此近似,充分说明它们在古代先哲的原始思维中具有形态上的同构性和功能上的一致性。这些龙都有潜、现、跃、飞的功能,与生活在大地上的蛇、巨蜥、鳄鱼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东方苍龙七宿,不仅有潜、现、跃、飞、亢的功能和形象,还可以作为季候观测的主要标志。《易·乾·初九》:“潜龙,勿用。”《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说文》:“龙,鳞虫之长也,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

5.见:(xiàn县)《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管子·形势》:“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6.毕:(bì币)完毕、结束。《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作穷于富利之门,毕志于畎亩之业。”《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7.戒:(jiè界)《诗·小雅·楚茨》:“礼仪既备,钟鼓既戒。”《诗·小雅·大田》:“既种既戒。”《诗·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周礼·太史》:“戒及宿之曰。”《易·系辞》:“圣人以此斋戒。”《礼记·礼器》:“七曰戒。”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8)

8.火:(huǒ伙)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论衡·言毒》:“火为口舌之象。”

9.水:(shuǐ涗)星名。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10.栽:(zāi灾)筑墙立板。《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左传·定公元年》:“庚寅栽。”《左传·哀公元年》:“里而栽。”《说文》:“栽,筑墙长版也。”

11.至:(zhì志)冬至的简称。《管子·侈靡》:“是故王者谨于日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易·复·象》:“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2.梏:gù故)《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吕氏春秋·仲春》:“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说文》:“梏,手械也。”这里用为木手铐之意。

13.纾:shū梳)《诗·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说文》:“纾,缓也。”《宋史·李蘩传》:“民力稍纾,得以尽于田亩。”这里用为宽缓、宽松之意。

14.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人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词含义不同,而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这里用为国中之意。《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管子·侈靡》:“事左中国之人,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岂不几于危社主哉!”《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左传的郑伯为什么不称庄公(左丘明左传解析第三十讲)(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