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

引言

骈文是一种问题,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构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个性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进入了繁盛期,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骈文在东晋这一时期被忽视和冷淡了。当然,骈文创作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潮流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被后世指责甚多。其实,单说在六朝时期,骈文就出现了低谷期,被冷淡了。

东晋骈文的创作内容

从内容上来说,一般受玄风浓厚的社会风气影响,文章大都呈现“多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但是东晋的骈文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应用文。

应用文顾名思义,也就是主要应用于军事国家之类,和今天的“公文”很是相像。像恒玄所写的《荐谯元彦表》和殷仲文所著的《解尚书表》等。但是基本没有应用于个人生活方面的文章,即使有,也是个别,例如刘琨的《答卢谌书》。

第二类就是不严格的说 亦属于骈文或骈赋的步量单篇文章。例如郭璞的《客傲》和孙绰所写的《游天台山赋》,以及陶渊明的三篇辞赋,其中《归去来兮辞》为大家所熟知。第三种,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迹的历史看作和历史题材等。主要作家为袁宏和陶渊明。

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2)

第四类就是我们经常学的集序诗序文序等。就像是我们经常性学习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史总会有一定的惯性的,西晋的文风比较褥丽,骈俪的风气相当于繁盛。这对东晋也有一定的影响。

东晋骈文的创作特点

相比较其他的五朝,东晋的骈文还有其他的特点。第一,在总体数量方面。东晋的骈文总体数量较少,相比较于魏西晋南朝四代。

第二,骈文的高质量方面。东晋高质量的骈文不多。上面所提到的两条均有例证。在清朝人李兆洛的著作里面就可以清晰看到。任意翻开《骈体文钞》可以发现,其他几个时代都有大量作品入选,而东晋朝是几个朝代中存在最久的一个国家,入选作品却屈指可数。

第三。在其使用的领域方面.东晋的骈文使用领域非常狭窄,被限制在军国应用文,就如《骈体文钞》来说,他的上编多用于军国应用文,中编用于抒情,富含文学性,下编则多言情起兴。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见习的骈体应用文用于个人日常,在东晋却几乎没有出现。比如王羲之,他在晚年喜欢走亲访友,尤其是喜欢和亲人通信,他的字体美妙绝伦,但如今可以看到他的书信都不是用骈体文而是用的散体文。

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3)

东晋的历史著作,及其中的志怪小说等大多也不运用骈文。两晋一脉是指西晋文人很看重文学创作形式,沿袭继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事实截然不同。东晋人却有意识地去纠正中朝在艺术领域和文采上面的弊端,因此他们在私下里却几乎不用骈体文。

东晋骈文创作的转变历程

在东晋的初年,却兴起了一股过西晋”的社会热潮,、东晋人放弃文采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在当时的社会,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都藏着一个共同的痛楚,永嘉乱败,国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东晋人深到反省了当初的沉痛教训,而最先遭到批判的是朝中的玄学和玄风。

在刘琨的《与卢谌书》便提到了西瓜妹内容。朝中的大夫都觉得朝廷中的做法不一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为了避先进一步的灭之,而选择了改弦更张。

东晋的开国元勋,士人领袖王导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引起舆论,以此来纠错不改流荡玄风。而阮籍却是不拘泥于形式,放浪不羁,于是就被人们所冷落。

西晋人则过于任性,喜欢空谈,不问家中朝中之事的做法也被人们所质疑,社会风尚由此而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4)

骈体文注重形式对称,整齐划一,在当时是典型的“做作”的文体,不实用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是在如今看来,当时的空言却都是具有“文学性”的。更有趣的是,在东晋出了名的文人往往都要被贬斥。

东晋骈文创作的社会风气和渐变

东晋人时常纠偏中朝也是情非得已的,实际上亦被晋人所称赞,也可以说玄风中朝风流在他们心中难以褪去。南北两朝对峙,北强南弱,但是在潜意识里东晋人却一直心中所向住着那段中朝时期,然而复国之梦却越发遥远。

但是在文化上两晋着实是一家,但是在其艺术表现领域,骈体文多被用在经国大业领域,因此骈体文很稀奇亦或是不用。因此骈体文用于一个、一些机密机构。 总而言之,大多数情况下东晋人是不动用骈体文的。除非是他们遇到了其他不适当的问题亦或是不适宜的问题。而且,东晋初,东晋末的骈文收藏最多。

东晋的五大文人:刘琨,郭璞、葛洪,孙绰,陶渊明都是写骈文的能手。此外,东晋的另一风气玄学还有另一种倾向,原因就是因为简洁,随机,可以传输以人的律情动作,而用笔书写则迟缓麻烦。很多东晋名人虽生平富有名气,但是却因偏重口谈而没有方法无法流传,所以等到他们死后,人们也无法后领略其中的奥秘。

因此,在总体上东晋人的骈文著作远远低于所当有的骈文创作。玄学还注重简谈。东晋人却不注重词语的使用,在作应用文时,东晋人就没有做到简谈,所以相比之下,东晋的骈文是比较质朴的,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文赋经典段落(以为无韵者笔也)(5)

东晋时期,人们对骈文的研究往往被忽视。因为没有人愿意考察骈文,大家都是这样笼统的认为六朝是唯美时代,是骈文兴盛繁荣的时代,就连“六朝文”都几乎变成骈文的别称。

正如褚斌杰所说过的,骈文在魏晋确立,而在六朝繁盛。又如钟涛在《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底蕴》中说到,六朝的的确确是骈文的黄金时代,骈文在六朝得以发扬成长。

但是,在六朝中,东晋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外,在晋宋刚开始的时候,魏,西晋的以来的华褥文风又接着开始了。对此事情,古人看的很清晰,正如随唐令狐德菜《周书苏绰传》中所说:自从有了晋国以来,文章都变成了浮华,又如梁、裴子野《雕虫论序》中说宋初宋明帝喜欢好的文章,才思维敏捷。

于是天下的人都跟风起来。一种说法是在晋末,另一种说法在宋初,所以人们又叫晋宋之际,曹道衡说,魏晋以来,骈文虽然在文字中发展起来,但是到了东晋却好像在衰退。在东晋时代,散文依旧是主导,骈文并不能取代。实际上,骈文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