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允炆不慢慢的削藩(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位期间实行了削藩的策略,这成为引起燕王朱棣谋反的重要原因。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最终被击败,并失去了明朝皇帝的位置。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朱棣是不是就不会夺皇位了,也即朱棣会不会因此就不造反了呢?

为什么朱允炆不慢慢的削藩(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1)

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正是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行为下,朱棣最终起兵造反,展开了数年的靖难之役。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很大可能就不会谋反了。就朱允炆来说,虽然是燕王等王爷们的晚辈,但是,其毕竟是朱元璋确立的皇位继承人。

为什么朱允炆不慢慢的削藩(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2)

由此,对于朱允炆来说,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即便燕王朱棣等人觉得他比较年轻,但这显然不是否定朱允炆皇位的理由。在这一点上,即便朱棣起兵之后,也没有敢打着除掉朱允炆的旗号,只是表示自己在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所以才起兵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建文帝逼人太甚,也即威胁到朱棣的生命,后者也不会造反的。根据史料记载,建文帝开始削藩的时候,因为考虑到燕王朱棣实力强大,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大部分都废为庶人。

为什么朱允炆不慢慢的削藩(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3)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如果燕王朱棣本来就有谋反之意的话,一定会举兵起事了,毕竟其他藩王都被建文帝废为庶人了。但是,直到公元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并且发兵逮捕自己的时候,朱棣这才举兵起事。并且,在起兵之后,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朱棣是在退无可退的时候,才起兵造反的。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步步紧逼的话,燕王朱棣也不敢真的去争夺皇位。而且,正是因为朱允炆在削藩上的手段过于激进,导致朱棣起兵后,其他藩王势力等几乎都不会站在朱允炆这边了。

为什么朱允炆不慢慢的削藩(如果朱允炆不实行削藩)(4)

最后,当然,就建文帝朱允炆来说,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非常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从而最终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比如在西汉这一历史阶段,就有藩王发动的“七王之乱”。到了唐朝中后期,各个节度使虽然不是藩王,却因为握有兵权等,所以形成了藩镇势力。那么多“前车之鉴”,促使朱允炆很难不去削藩。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朱允炆不去削藩,朱允炆的后代子孙就需要面对势力越来越强大的藩王,等到那个时候再想削藩,难度也就更大了。总的来说,虽然朱元璋的初衷是没问题的,但是,让藩王握有兵权,显然是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文/情怀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