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

两宋历史上群英荟萃,名人文豪不胜枚举,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是历史上少有的能臣;欧阳修,苏轼,辛弃疾也是古今难得的文豪;而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更是另起一派的儒家巨擎。

但要说到两宋间最为大众所知的人物还得数包拯包青天以及岳飞岳武穆,岳飞的功绩自然不需要赘叙。《说岳》《岳飞传》等通俗小说将岳飞的故事进行了文学化演绎,使其随着民间说书人流传了数百年,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家军金军难撼、大英雄冤死风波亭等故事都让后人耳熟能详。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1)

而“包公”也是如此,不但在我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甚至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也不乏拥眾。包公之所以周所周知,同样也得益于戏剧与文学作品的演绎。

据统计现存的18种元代公案戏种,有十一种都是包公审案断狱。如戏剧中的《狸猫换太子》《铡美案》,文学作品中的《七侠五义》《包公案百家公案》,都形象深刻的为后人刻画了一个面若黑炭,额上月牙的包拯,他坐镇开封府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不惧权贵,为民请命,被百姓敬为“青天”。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2)

现代影视更是在这些基础上,继续改编,拍出了如《少年包青天》《神探包青天》《新七侠五义》等一系列作品。包拯也成为了我国历史悬疑探案的三个最大IP之一(狄仁杰,包拯,宋慈)。从名臣到“名侦探”,再到“陆地仙人”,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变化,反而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被隐没在了迷雾之中,不为众人所知。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3)

虽然流传的话本戏剧有真实的历史依据,但是毕竟是经过了艺术化加工的作品,其中夸大之处在所难免。真实的包拯并没有小说戏剧中的那般神奇,比起同时期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无论是功绩还是官位也都略逊一筹;而在文学上也无法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相比,欧阳修曾评价包拯,认为他“没文化”: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4)

包拯,字希仁,真宗年间生人,其父包令仪曾做过县令一类的官职,虽不算诗书世家,但也是官宦子弟,家道小康。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包拯,在二十余时就考上一甲进士,被授为大理寺评事,并任为建昌知县。但包拯因为路途太远,不方便就近照顾父母,于是辞官还乡照顾双亲。

一直到双亲先后去世,包拯又守孝结束,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此时的包拯已经年近不惑。从三十九岁正式入仕到六十四岁死于任上,包拯为官共二十五年。期间历任地方,又升为开封知府,直至枢密副使。

在民间话本故事中,包拯最高光时刻就在担任开封府尹之时,戏词中“包龙图坐打在开封”也就是这个时候,还衍生出了许多的故事。但实际上从至和二年到嘉祐元年,包拯仅仅担任了一年半的开封府尹。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5)

其实包拯的主要功绩并非是在开封府开堂审案,而是在主职谏台时,弹劾谏言。在《包公文集》中,收录了数十篇谏书,其中皇亲国戚,高官贵门无所不包。包拯甚至拉着宋仁宗得袖子当面谏言立储,口水都喷到了仁宗的脸上。

《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宋人笔记记载,包拯在对待官员时,从来都是不怒自威,甚少笑颜,因此惮于包拯威势,朝堂上不论官职通通尊称包拯为“包公”,而不少吏员在背地里都以“黑脸包公”称呼他。

流传至民间后,又有了“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谚语,意思是包拯就像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绝不徇私。于是在民间“黑脸”代表的威严无私,“月牙”所代表的清廉公正,也就成为了包拯最重要的特征。但实际上从流传下来的画像可以看到,包拯并不是黑脸,额上也没有月牙,相反看上去慈眉善目,肤色红润,还略显富态,与传说话本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6)

包拯逝世后,被谥为“孝肃”。谥号作为人物生平的总结,极为精炼的概括了人物的一生。“孝”取为包拯侍奉双亲极孝。“肃”则是因为包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

平心而论从谥法而言这个谥号并不算太好,历代以“文”为尊,“文正”更是美谥之极,文官皆以”文正”为最高目标,如范仲淹就被称为“范文正公”。“文正”之下又有“文贞”“文成”以及其他以“文”字做前缀的谥号。

而“肃”位列第七位,《谥法解》中解道:“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群臣以此为包拯的谥号,足可以看出包拯在当时同僚中就是一个法度严明,刚正不阿,但却不通人情的正臣形象。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7)

而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包拯不结党,不阿上,甚至为了禁绝请托,连朋友亲戚都不亲近,平素没有一封私信,当时不少士大夫认为包拯“乏于人情,不通事理”。对于这些非议,包拯从来都是置若罔然,依旧洁身自好,不独这样要求自己,他也如此要求自己的后人。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由此可见包拯为官之志。

白狐妖和包青天大结局(从名臣到名侦探)(8)

我国古代百姓普遍有三种梦,即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包拯清正廉洁,不惧权贵,又爱民如子,公正严明,自然满足了百姓对于清官的所有想象。

时至今日,包拯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而是千年来所有民众对于清官的共同想象与向往,而这种共同的想象链接也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饱受挫折之后,依然能够紧密相连的最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宋史 包拯传》《续资治通鉴》《长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