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

很多人都喜欢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起拿来说事,一位是十八岁的少年,一位是近八十岁的老翁,其创作理念虽说不在一个频道,但他们却都是把山水的生命融入国粹的灵魂而升华。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山水画不仅是描摹自然的风光,更是画家精神的写照。今日我们先来看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其以精妙的笔墨、宏大的画面以及传奇的经历,成为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气质的延续和传承。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1)

一、前世今生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是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于至正十年(1350)完成。黄公望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近八十岁时,完成了这幅堪称代表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黄公望在完成画作后的跋文中记录了此画创作的缘由和过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2)

画作完成后,无用师和尚便成了《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主。之后又经沈周、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待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因对此图喜爱至极而欲“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但画已烧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由吴湖帆捐给浙江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后段画幅较长,损坏严重,被称为《无用师卷》。1933年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经上海、南京最后辗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3)

1350年,黄公望在自己呕心沥血之作上落下最后一笔,他并不知道,送给无用禅师的画作竟会经历如此多舛的命运;他更不会想到,600多年后,这幅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卷会被所有的中国人关注,寄予了国人期待团圆的美好期盼,成为祖国河山一统的一个象征符号。画本一卷,人出同源——分久必合 ,画如此,人亦如是。《富春山居图》将这种同宗同源的血脉精神推向极致,《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还将续写下去。

二、水墨淋漓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接裱而成一幅长约700厘米的长卷。现如今,《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4)

黄公望优游于山水之间,视点移动、重叠,或广角深远,或拉近特写,构图自由无拘,角度也千变万化。开篇是画首的《剩山图》部分,黄公望以其擅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勾勒峰峦浑圆敦厚的质地,营造出雾气迷蒙的效果,表现现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风貌。随后山脉转折变化,层峦环抱,水面上的小舟和散落山中的房屋、树木、土坡,与远处连绵的山脉遥相呼应,承先启后,峰回路转。接着墨色和空间变化开始丰富起来,画家用细笔浓墨勾勒出细微的水波和摇曳的水草,画面也由密变疏,呈现出秀丽疏淡的灵动风景。淡淡皴染的石坡延伸到平静的水面,细沙阔水,云水相连,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画面一点点鲜活起来。而笔墨最少的第四段,干净的山水没有皴染,描摹了本真的自然,构图用一段最长的留白表现一片水沙。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5)

最后两段,画面有一片远山,树叶部分淡化,全部用垂直的皴法描绘,笔墨交织出河岸连的小桥、土坡、小树、枯苔。水面两艘小船并行,渔夫微小的身影,在大片的留白中,流露出人生苍茫的意境。黄公望的笔墨变化在《富春山居图》中达到了极致,黄公望在用笔墨上,把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发展到极致,体现了虚实、浓淡、疏密的笔墨变化,创造出浑厚华滋的南派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无论山石、树木还是房舍、云水,其笔墨勾勒、提按、顿断及破墨晕染形成的浓淡、干湿、粗细、虚实之对比,营造出谐调统一的墨色气氛。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6)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面灵动洒脱、行云流水,笔墨挥洒自如,一气呵成,直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画的精神在此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笔墨淋漓处,天然出画图”。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讲究的是托物言志,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哲学在山水画中交织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精神。

三、心灵寄托

《富春山居图》画风远承五代董源、巨然,近师赵孟頫,追求以书法入画、抒情写意的文人画精神,创造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境界,并影响了以后的山水画创作,在中国文人画传统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它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峰。黄公望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以雄浑苍润的笔墨营造出清雅超逸的意境,而这些是其作为南宋遗民的心灵寄托。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7)

黄公望年大约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他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8)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也是一种生命态度,是一种哲学,使创作者把一生的经历和思考,还原于山水,归于自然。黄公望把对哲学、文学的思考变成山石、汀沙跟云之间的互动,人生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是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山水、村舍、渔舟和画中渔夫、樵夫、读书人 形象的完美结合,隐于山林而忘于江湖。畅游山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中领略人生的真谛。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富春山居图》唤起的是所有国人的精神共鸣,其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根本。它已经超越了山水本身,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质的延续和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富春山居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种心灵寄托。

(横幅)

千古绝唱富春山居图(诗书画印富春山居图)(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