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道醒悟人生(参禅悟道书写心声)

释演顺

参禅悟道醒悟人生(参禅悟道书写心声)(1)

号净明,别署文吉,俗名司步群。

释演顺秉性恬淡,自幼酷爱读书,耽于翰墨。在张之先生指导下,日课临池,由唐楷入手,待架构既立,刻意于汉隶。1996年,参加莲花山碑林工程建设,耳濡目染,积集知见。1998年皈入佛门,虔心念佛。纵使命运多舛,然向道之心犹坚,习书未辍。2007年冬月十七礼庐山铁佛寺上清下禅法师出家。2008年10月在湖北黄梅五祖寺受具足戒。历任典座、书记、知客、副寺、监院、首座等执事。

释演顺沐佛法化,心趋清凉。书风平和秀雅,端庄劲健。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在中国书法的众多书体中,喜欢隶书的人不在少数,认为它既好看又好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写好隶书,难度很大。

这是前几天我与铁佛寺释演顺师父在交流对隶书书法的见解时达成的共识。他弱冠之时即是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家前,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纸上发表,是佛教界具有专业水准的书法家。

第一次见到释演顺的隶书作品是在去年十二月的《浔阳晚报》上,当时很惊讶一个年轻和尚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并产生想要见他一面的想法。同时又联想到令我十分钦佩的弘一大师和一直在学习书法的西藏小班禅。可见佛教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浓厚。传承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不同身份的许多中国人的一种时尚和追求。

很喜欢释演顺的隶书作品《金刚经》长卷。整幅作品前呼后应、一气呵成,激越顿挫,仪态万方,犹如一排排南飞的大雁,义无反顾,长途奔袭在浩瀚蓝天,动感十足,禅意浓浓,赏心悦目,撼人心魄,表达出一个出家人内心深处那种经过犹豫徘徊、深思熟虑后断然决然斩断情丝投入佛教天地时的复杂心境。从《金刚经》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秉性文静,自幼酷爱读书,尤喜翰墨的释演顺,走过了一段临池摹本的艰辛历程,他的书法线条里,有魏碑、唐楷和行草的蛛丝马迹,以弘一法师的瘦长结体化入隶书,变隶书宽扁为瘦长,味道淳厚、情趣幽深。再参以邓石如隶书运笔特点,于撇捺笔画结尾变收笔为轻提,使书法面貌立见轻灵。总之,释演顺的隶书取法传统,融汉碑、清帖于一体,做到了继承和创新并举、古雅与灵动共存,清丽与刚劲相融。

隶书的结体原则是“横平竖直,左波右磔,蚕头燕尾,蚕不双设,燕不双飞,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字的结体变化万千,非常微妙。释演顺敢于尝试打破隶书习惯性的结体方式,在保持重心平稳的原则下,在横平竖直中求变化,正者斜之,聚者散之,纵者收之,收者纵之,平齐者参差之,极尽变化之妙。如把横划多的适当写细写扁,把最后一笔捺拉长写宽,如金鸡独立,像澳洲袋鼠,保持向前跳跃的动势而益发稳妥。那些细长的横划和撇划犹如古琴的琴弦,又如挂在悬崖上的泉帘,演奏着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释演顺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隶书。他的小品《厚德载物》四字属于一种“隶变”,从结字到笔画都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参与篆意,显得古朴苍劲,凝重典雅,追求神韵。这四个字的线条顾盼,流畅通达,尽显古意,把整幅作品装饰得十分华丽,既有间隶虫书之趣,又有先秦刀币之意,十分难得。

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的心性。出家后,他写过一首《演顺净明出家偈》,中有几句“即今休去且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圆满僧相从昔愿,一句弥陀净心持。”这种修行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何云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