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

我们知道襄阳城西二十多里的古隆中,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具体地点。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

正史三国志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史书中最早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2)

从此隆中就成为历代文人瞻仰圣贤遗迹的圣地。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到访隆中后,在《诸葛武侯故宅铭》中写到:“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义范苍生,道格时雍。自昔爰止,于焉龙盘。躬耕西亩,永啸东峦......”

其中“雕薄蔚采,鸱阑惟丰”。正是当时祠堂的建筑形式,表明当地已有人建祠祭祀诸葛亮。

此后郦道元、盛弘之、鲍至、沈炯等都在史料中记载了他们所见的隆中诸葛故居的景象。特别是隆中诸葛井的记载,成了诸葛亮故居的标志性建筑物,某仿制品也不得不仿照隆中的记载,也搞了一个诸葛井。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3)

到了唐代,在历经160多年的南北朝战乱后,隆中诸葛亮故居和祠堂已经破败。唐贞观年间,隆中迎来了第一次辉煌,隆中武侯祠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重视。当地政府在隆中建书院祭祀诸葛亮,同时安排一些和尚负责主持隆中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在隆中形成了一座寺院——“云居寺”!

据明嘉靖初年成书的《湖广图经志》记载:“广德寺(云居寺改名),在隆中书院旁,唐时建书院祀诸葛亮,以寺僧主之,本朝成化间重建。”

云居寺和隆中武侯祠本为一体。云居寺本来就是为服务隆中而存在。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4)

此后,唐代各级政府多次维修和册封隆中。

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

  • 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唐昭宗册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立改封诸葛亮武侯灵王庙碑,

  • 《舆地碑记目》记载:“碑今在隆中。”

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册封隆中。

此时原做为祭祀诸葛亮的书院,已完全成为祭祀专用的祠庙。到了后晋天福三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在隆中重建了武灵王学业堂,并由观察判官李光图刻碑纪其事。

  • 《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天福三年记碑,在于襄阳之伏龙冈”。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5)

宋代隆中武侯祠迎来第二次辉煌,更多名人和官员到访隆中,祭祀先贤。

北宋官员庄绰任襄阳县尉时,曾到访隆中。他在《鸡肋编》中记载了当时隆中及其他襄阳古迹的方位:“万山在西,元凯祠在焉。去三顾门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栏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过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乐,相传躬耕歌梁甫吟于此。”

北宋官员李复游览襄阳,祭拜隆中武侯祠后,写下《题武侯庙》:“梁甫高吟一幅巾,联翩众盗肯同群。久蟠丘壑虽龙卧,默计江山已鼎分。庸蜀欲开来日月,隆中先见会风云。杂耕初动明星落,千古英雄泣渭滨。”

北宋文豪苏轼也亲自到访,在诗《隆中》中描写他所看到的隆中武侯祠诸葛亮像,“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苏轼还在诗中首次命名“古隆中”!

北宋文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到隆中祭拜后,做《题庙》诗云:“夘金运徂徃,孔明隐隆中。又云:向非三顾重,白首田舍翁。”

到了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南宋朝廷赐隆中诸葛亮庙“英惠庙额并加仁济号”。

  • 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应,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

此后凡到襄阳为官的,往往都会先到隆中祭拜一番。南宋右相张浚之子、教育家、湖湘学派学宗,与朱熹并称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在《默侄之官襄阳两诗以送之》中说:“汉沔英灵在,江山今昔同。未须登岘首,先合拜隆中。”到了襄阳哪里都不要去,一定要先去隆中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啊!由此可见隆中武侯祠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6)

元代,隆中武侯祠迎来了第一次浩劫。

南宋后期襄阳做为抗蒙前线,抵抗蒙古军队进攻长达四十多年,最后六年的襄阳之战更是惨烈,不但对人口、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文物古迹也造成重大破坏。战后为了磨灭南方人民的抵抗意志,摧毁襄阳人民的精神支柱,蒙元废弃了隆中武侯祠的祭祀功能,把它改造成了一个纯粹的书院——隆中书院。

《明一统志》记载:“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7)

反倒是南阳地区,在宋亡前长期被金、蒙统治,人口结构和人民认同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宋蒙战争中,刘整等南阳人在攻破襄阳之战和灭宋之战中功不可没,为彰显忠君精神,吸引北方文士的认可,特地把宛城西五里的一个小山冈命名为“卧龙冈”,并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同时通过篡改史料把诸葛亮躬耕之地,由历代汉人朝廷认可并祭祀的襄阳隆中,搬迁到蒙元创造出来的卧龙冈。

《元一统志》把荆州记原文记载诸葛亮做梁父吟的独乐山,从襄阳的邓城西七里,篡改到“南阳县西七里”,就是为了证明蒙元创造的“卧龙冈是躬耕地”。虽然今天的卧龙岗在宛城西南不是元代的正西,距离也由元代的五里岗变成了八里岗,但躬耕之争的祸根早已经埋下。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8)

隆中武侯祠被蒙元毁弃后,到了明朝隆中书院也因战乱变为废墟。成化二年,隆中终于迎来新生。当时的荆南道观察使吴绶来到隆中书院,瞻仰遗迹。他在《隆中书院记》中记载了他看到隆中书院,已经只剩遗址。隆中诸葛亮故居还剩躬耕田、六角井、抱膝石等遗存。于是,吴绶重建了隆中武侯祠、隆中书院,并增修了古柏亭、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半月溪、梁甫岩、野云庵”,首次形成了隆中十景。吴绶为每个景点各做诗一道,共十首。两百年后,南阳知府罗景重建卧龙冈时,照抄了隆中十景的景名,创造出了卧龙冈十景。

随着隆中武侯祠的新生,做为隆中日常事务主持的云居寺也同时被重建。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9)

到了明弘治二年,隆中迎来第二次浩劫。

据卧龙冈武侯祠的文物,明嘉靖时期所立《勅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载: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羡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风水,选择隆中作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为“藩陵”。把隆中武侯祠和隆中草庐等移动画在隆中山左臂另建,隆中书院也被迁走,隆中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别是历代碑刻石铭被破坏殆尽,荡然无存。这是隆中1800多年的历史中,遭到的最大浩劫。而原来一体的隆中武侯祠和云居寺从此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的实体。这此浩劫让隆中元气大伤,也让一些宵小有了编造历史争抢躬耕地的机会。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0)

明正德二年隆中迎来新生。正德皇帝下旨重修和册封隆中武侯祠。诏书说:先年简王慕隆中山佳奇,择为茔地。后人不能体王之意,将诸葛亮祠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神不获安,人未蒙福。隆中东去数十步山有一窝,欲将亮庙移建,奏准盖造已成。臣按史载: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而其三顾交际之迹乃在今襄阳隆中。宋儒朱熹纲目大书,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且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祠淫祠之比。今庙已完成乞勑赐庙额及春秋祭祀。

正德皇帝不但重建了隆中,还首次以圣旨的形式明确肯定了隆中是诸葛亮故居、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三顾地的事实,并且要求地方官方每年春秋祭祀在隆中祭祀诸葛亮,此后就形成了惯例。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1)

据宛城卧龙岗武侯祠的明代文物《勅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载,在二十年后明嘉靖七年,当时的朝廷同意卧龙岗武侯祠,按照隆中武侯祠的惯例进行春秋祭祀。这是中央政府唯一一次批准在卧龙岗武侯祠祭祀,让当地激动了好几百年。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2)

隆中武侯祠历经1700年的沧桑,有过辉煌,也经受过浩劫。虽然许多文物被破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1700年来,连绵不绝,浩如烟海的文献记载,才是隆中最好的历史见证。这不是某些假货弄些明清时的假碑、传说和故事能相提并论的。正如《清光绪南阳县志》承认的那样:“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3)

自《元一统志》篡改史料,将《荆州记》原文记载诸葛亮作梁父吟的独乐山,从襄阳的“邓城西七里”篡改到“南阳县西七里”,才创造出了所谓“躬耕地卧龙岗”以来,造谣、污蔑、胡扯自然就是它的基因。

古隆中的真实故事(古隆中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和两次劫难)(14)

可笑的是,连当地祖先都不认可它,反而在县志中承认“筑居以像隆中”啊!@淯阳侯@奔流到海不停留@南阳方正@聪慧微风sc@富足山雀Zm@向往飞天舞#历史##历史真相官##襄阳##南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