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的头骨开洞(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山顶洞人头骨化石)

5000年的头骨开洞(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山顶洞人头骨化石)(1)

年代:距今3.4万—2.7万年

尺寸:长21厘米,宽15厘米,高17厘米

材质:化石

出土地:1933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山顶洞出土

收藏地: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落不明,模型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引言】对于周口店遗址我们知道最多的是北京猿人,其实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也发现了时代晚于北京猿人的人类化石。这些发现为我们认识智人的发展演化,以及东亚蒙古人种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山顶洞人的发

现山顶洞,顾名思义是位于山顶的一处洞穴。该地点是在1930年因为寻找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猿人遗址堆积的界限而发现的。1933—1934年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装饰品。

山顶洞在当年被发掘时结构还是很完整的,洞口和全部洞顶尚在。随着环境的变迁,我们今日看到的山顶洞已经和以往有所不同。山顶洞的堆积为灰色土,比较疏松,夹杂有大量的灰色岩石碎块。根据地层堆积情况,从上到下可以分为5层,其中在洞口和上室发现3层。其中第1层、第2层都发现了人类化石、装饰品和石制品等遗物。第3层发现的遗物很少,在洞底的石钟乳和石灰岩上有烧烤过的痕迹,说明当时的人类在此层面生活过一段时间。下室发现2个文化层,在第4层发现了3个完整的头骨和躯干骨,其身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第5层未见人骨化石,仅发现人牙化石。第5层下发现大量的动物化石,说明人类之前有动物在此栖息。

山顶洞遗址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发现的人类化石材料相当丰富。这批化石材料包括3个完整的头骨、一些残破的头骨碎片、下颌骨和零星的牙齿以及部分躯干骨。经研究发现,这批材料共代表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8个个体。其中2个成年男性,3个成年女性,1个少年,2个幼儿。在这3个完整的人头骨中,有一个60岁左右的老年男性,编为101号。一个青年女性和一个中年女性,分别编号为102号和103号。这些化石均在抗日战争期间遗失,下落至今不明。

5000年的头骨开洞(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山顶洞人头骨化石)(2)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的研究

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是研究山顶洞人头骨的主要学者,他通过研究认为101号老年头骨的测量指数接近西欧的克鲁马努人,但是根据形态观察来看,则确定是原始蒙古人种。102号青年女性头骨则认为是美拉尼西亚人类型,103号中年女性头骨是爱斯基摩人类型。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同时期的人类化石的增多,吴新智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山顶洞人的头骨模型,对这3具头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吴先生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在面骨方面几乎所有的指数与现代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的程度大于其与西欧智人化石的相近程度,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鼻指数。

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且较直,这些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102号头骨的面骨部分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是与蒙古人种的现代类型或化石类型很相近,而且相近的程度要比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近程度大,特别是在上颌齿槽指数大大地超出了后者的变异范围,所以从测量数值上看,102号头骨更接近蒙古人种。在形态上,这个头骨也具备蒙古人种的特征:其中鼻根部没有明显的凹陷,眼眶倾角小于90度,为垂直型,颧骨突出朝向前方。另外,鼻骨的形状和梨状孔下缘的类型在蒙古人种中也常见。

因此,102号头骨不管是从测量结果还是形态特征都是蒙古人种。103号头骨的测量数据显示是与现代爱斯基摩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关系的原始蒙古人种。从形态观察来看,103号头骨比前两个头骨具备了更显著的蒙古人种特征。它颧骨的位置和形状、鼻骨的形状、明显的鼻前窝、垂直型的眼眶倾角遗迹面部和鼻梁的扁平程度,说明其具备的蒙古人种特征已相当一致。

山顶洞这3具头骨的性状相当复杂,其共同特点是:在形态观察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蒙古人种特征;在测量结果上,除了具有全世界智人的一般原始特征和中国境内发现的共有特征之外,各项特征都和蒙古人种现代的地区性种族特征类似,如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当地居民。因此,我们认为山顶洞人是原始的蒙古人种。现代蒙古人种的支系,是在山顶洞人和其他与其相近体质特征的人的类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山顶洞人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5000年的头骨开洞(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山顶洞人头骨化石)(3)

独特的山顶洞人的文化

山顶洞人遗址除出土了人类头骨化石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文物。山顶洞所用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才20多件。最能代表山顶洞人的是其发达的装饰品。遗址中发现了十分丰富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壳、小石坠、小石珠等。发现的穿孔牙最多,有125件,大部分是獾、狐、鹿、野狸和小型食肉动物的犬齿,均在齿根部双面钻有小孔。有的因长期佩戴,导致小孔变形明显。其中有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制作精巧的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6.5毫米,孔眼为单面钻,表面染成红色。散布在死者头骨周围,应为头饰。另外还有石坠为天然的黄绿色砾石磨制而成,一面有磨制痕迹,在中央对钻小孔,局部染色。这些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的审美情趣。

山顶洞人的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应该是他们的狩猎成果,野兔和北京斑鹿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对象。此外,洞中还发现有鱼类的化石,说明他们也以渔猎来作为食物来源的补充。

山顶洞人制作骨器和装饰品的技术先进,他们不仅掌握了单面钻孔技术,也会双面钻孔。有的孔洞很细,说明他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们还用颜料对器物进行染色,使之更为美观,说明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对死去祖先进行埋葬,也说明他们有了灵魂观念,希望死去祖先能够顺利到达另外一个世界而不被野兽吃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5000年的头骨开洞(破解东亚人种起源之谜山顶洞人头骨化石)(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