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

与,是一个常用汉字。有两个读音 yǔ,yù,yú,大家只要记得作参加义时读yǔ,同“欤”时读yú,其他情况下都读yù就对了。《说文解字》里的小篆与写作:

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1)

,释义是: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

就是用勺子给别人盛食物,给予的意思。

不过,清代文字学家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

一勺未见赐予意,当以與为正字。与者,與之省耳。與从収,举以予人也。从者,容受之也。

这段话,虽然也有可商榷之处,但他将“与”与“與”放在一块比较分析,非常有见地,敢于质疑权威。的确,与战国简帛文字作

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2)

,与勺无关。我们认为徐灏提出的“与”与“與”为一字的观点是正确的,与是與的省形写法。

與,《说文解字》:

黨與也。从舁从与。

它的古文字演变可以参考下图:

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3)

我们看到,古文字與从金文字形来看,就是四只手中间有一颗牙的形象。这个牙,在篆文中演变成了与,后来单独提取出来表示與的省些形式。有文字学家认为,这里的牙表音。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这里的牙实际是古人凿牙习俗的在古文字中的孑遗。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合理性,其含义就是古代结婚后的青年男女将自己的凿落的牙齿分别交付对方保藏。结婚自然多了友朋亲戚,就是党與。不同于党羽,这个词在古代是中性词。

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4)

翻检古籍,发现其中多有古人凿齿习俗的记载。

《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宋朱辅《溪蛮丛笑》:

仡佬妻女,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

①邕州(今南宁)其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②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

③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至于为什么凿齿,有几种解释:️

一是一种成人礼,凿齿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管子·小问》:“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

️二是已婚的象征,这是成年礼的延续,告诉他人不可染指破坏,保持家庭和族群的稳定。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齿。

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

黄叔敬《台湾使槎录.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

清桂筱《黔南苗蛮族图说》: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镇县。女子出嫁先折去门牙二齿,谓恐害夫家。

️三是出于装饰,动物有獠牙,人打掉牙齿,意为脱离兽性。

《太平寰宇记》:(邛雅之夷僚)长则拔去两齿,加狗牙各一,以为华饰。

晋张华《博物志》 :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

️四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具有实用目的。

《新唐书·南蛮列传》:又有乌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古代也有染黑牙齿的习俗,相当于凿掉牙齿。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除了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可以为古代有凿齿习俗作证。1959年发掘的大汶口新石器时期遗址,11个男性头骨和20个女性头骨中有7个男性(64%)和16个女性(80%)的牙在生前被拔去。考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拔牙个体,其最小的拔牙年龄在14~15岁左右,恰好此时恒齿刚刚长出的。应该与成人礼有极大关系。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举,繁体字作舉,字形演变如下图:

上古象形文字有什么用(汉字與与)(5)

舉和與同源分化,只是多出了一只手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