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

知识点
  • 城市风、郊区风

城区的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较多,因此升温快、降温快。郊区升温慢降温慢,因此二者产生了温度差,形成了热力环流

①城市风:城区的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聚聚形成高压区,并向两侧的郊区流动,便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风,即为城市风

②郊区风:城区空气受热上升后,近地表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因此郊区的空气流动过来,进行补充,形成了从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即为郊区风

高一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1)

图1 城市风、郊区风


例题

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高一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2)

10、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

A. 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 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 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 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11、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 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 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 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 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C、A

精讲精析:(1)分析地表温度变化的原因。①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2004年,温度高值区的面积逐渐增加,并且逐渐分散到南部、东部地区;②由题干可知,该地为平原,因此温度受地表起伏的影响较小,选项A错误(即使有关,也是负相关,即海拔越高、温度越低);③温度的高值区,主要是由于建筑物或道路的增加,导致白天升温较快,温度较高(比热容小,受热后温度上升较快),而不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会导致整个区域温度升高,而不是个别区域),选项B错误。④温度低值区的范围,1982年~2004年基本没有变化,可能是河流或者绿地,比热容较大,受热后温度上升较慢,温度较低,选项C正确。

(2)分析城郊风的风向。①城区的混凝土建筑物和路面较多,比热容较小,因此受热后升温较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表气压较低;②因此,郊区的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因此在近地面的风向为:郊区——>城区。

(3)分析城区空间形态的变化。①图中的高值区,代表了建筑物和道路;②1982年~2004年,高值区面积增加,因此建筑物(或道路)的面积增加,选项A正确;③1982年~2004年,高值区分布更加均匀,高值区向南部、东部扩展,即南北部的道路密度、商业区分布的差异减小,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南部和东部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选项B、C、D错误。


总结
  • 全球变暖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该地的地形(平原),结合气候变暖的影响范围(大范围),分析该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筑物、道路的建设);②根据城区、郊区的比热容差异,分析城区空气的运动(受热上升),进而分析近地面的空气流动方向(郊区——>城区);③根据高值区的面积、分布的变化,分析该地建筑物和道路的面积、分布的变化。

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机制为:

①地面增温。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可以轻易地透过温室气体进入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近地表大气增温。地面增温后,地面辐射(长波辐射)难以穿透温室气体,大部分会被温室气体吸收,进而产生大气逆辐射,使地表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增加。

高一地理常见的气候类型及成因(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3)

图2 1901~2017年我国近地表气温的变化

【每晚20:00,每日一题,学好地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