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1)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说:大道在人间,遵循古人留下的“道”,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说: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

语言的修辞有局限性,真正的“”无法通过概念和语言表达。

视之不见,为夷;闻之无味,为希;触之不存,为微。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3)

正所谓大道无形。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道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才能包容万物,但却没有人能够追问其究竟,无法将其区分。

老子说: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自然大道延绵不绝,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最终又回归虚无状态,如同“恍惚”一般。迎着它见不到起始,跟随它又见不到末端。

看似不可琢磨,却又主宰着世人的生活,这就是“道”

大道虽远,亦有捷径。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4)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遵循古人早已感悟出的“道”,用这些道理驾驭当今生活。

当世与上古相比,世人生活并无本质变化,变化的只是外在物象与生活方式。很多话,很多道理,先人都已经说过,甚至说完了。

岁月茫茫,唯一不变的是道,不变的真理。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5)

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体也,就虽体不过劳心劳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

古之圣人所以善于体道,是他们循道而行,潜居抱道,故而能够在成就万物的同时成就自己。

追随古人的步伐,效仿古人行事,才是顺应大道的行为。

故而,老子有言: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探知远古,遵循先人步伐做事,才符合“道”所显化的规律。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6)

所谓道纪,就是大道运行的规律。

聪明人做事,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而是他们善于学习和利用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事也更容易成功。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7)

自古以来能够契合道纪者常有。

轩辕战蚩尤,武王伐纣,秦灭六国,刘邦项羽灭秦,甚至是新中国的成立都是顺势而为,顺道而行。

背道者亦常有。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历朝历代的灭亡之路都是违背了大道运行的规律。

不知常,妄作,凶。

常,是老子对道之规律的另一种说法。意思是,倘若不了解大道运行的规律,一意孤行,轻举妄动,则会招来灾祸

因此,人生在世更应细心体悟前人留下的道理和经验。

道,玄妙而又深远,顺则益,背则凶。

人必须要在做事中悟道德经(一个人做事成功的捷径)(8)

魏晋哲学家王弼说:上古虽远,其道存焉

上古虽然看起来异常遥远,但大道却始终存在。

中华五千年,古之圣贤不计其数,他们留下的道理正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古人留下的是中华之传承,无上大智慧。

个人力量太过渺小,难以将世间道理体悟全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应当灵活运用先人的智慧,做事才更容易成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故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看不见的,我们称之为“夷”。听不到的,我们称之为“希”。摸不着的,我们称之为“微”。

对于这三者不能追问究竟,无法辨别区分,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道起始不明、末端不暗,道延绵变化不绝,不可名状,最终又回到无影无形的虚无状态。

道无形无状,无具体物象,所以称之为“惚恍”。

迎着它见不到起点,跟随它见不到末端。

遵循古人留下的“道”,来驾驭如今的生活,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显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道德经》上篇,《道经》三十七章第十四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