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哪可追。

我昔居家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逮,唯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唯有临别长嗟咨。

(《苏轼诗集》卷六,p247)

简注:

安惇,字处厚,四川广安军人。早年屡试不第。绍圣初年,与章惇,蔡卞蔡京等迫害东坡等元祐党人,《宋史》将安惇章惇均收入《奸臣传》。失解,科举考试落第。窥园,《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三年不窥园。葵,冬葵,一种蔬菜。朅来,何来。人爵,高官。语见《孟子告子上》。行且拱矣,语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十年,苏轼自嘉祐五年返京,至此时恰好十年。

散绎:

读过的书还需要,不厌其烦读百遍,

细细阅读深思考,好处自然你能知。

将来当官把名扬,乃是你的必然事,

今天考场纵失利,大可不必去追悔。

从前住在家中时,我与朋友断交往,

埋头著书没有空,看看园中之冬葵。

不知为何离家乡,羡慕高位入官场,

而今丟光旧学业,尽与孩子玩游戏。

荒唐想法笨打算,没有一件能如意,

惟有头上白头发,按期来到没推迟。

家乡东冈多松柏,亲手种下几万株,

粗细于今已拱把,我欲归隐待何时?

早知万事天注定,不依人意为转移,

东奔西走十年整,想想真是太愚痴。

利弊得失高与低,不能与你来相比,

送君至此要分手,连连不断长叹息。

品读:

(一)

据孔凡礼《苏轼年谱》,此诗作于熙宁三年(1070),苏轼时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这年四月,安惇久困场屋,此番考场再度失利,苏轼写此诗送之。

诗分三层。第一层,旧书四句,对安惇考试未中给予安慰,与将来的名位相比,今朝一时失利没关系,劝人都是这么劝的。

第二层,我昔十句,以自身为例开导对方。引董仲书典,言我从前苦读不懈,入仕以来,却处处不如意,欲隐无门。苏轼此时已身陷与变法派的矛盾之中。一次次徒劳的争辩,使苏轼对政治渐生倦怠。他发现年少时孜孜以求的理想如海市蜃楼,渺不可寻,现实政治犹如儿戏一般荒谬。他深情怀念故乡的青山绿水,怀念入仕前自在洒脱的生活。

第三层,末四句,议论感叹。人生的得失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话题!诗人仰天长啸,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归结到最后,也只能说“万事早知皆有命”,也许多年的努力真是一种痴迷吧。对此,我辈唯有连声长叹而已。

这首诗以劝慰安惇起,继而抒发自身的愤懑,最后对人生得失发出慨叹。谆谆之情,溢于言表。陈衍评曰:一片忠言。

(二)

再说几句诗外话。

安惇此人至绍圣初年,参与章惇等陷害打击“元祐奸党”。包括苏轼及苏门弟子在内的许多人都深受其荼毒,有的人甚至因而丧命。

安惇与章惇还有林希,张璪等人,都属于同一情况,早年与苏轼私交甚深,属好友之列,诗歌唱和频频。到了风云突变之时,则立即露出小人嘴脸,以倾朋害友为能事,陷害打击朋友毫不容情,各种下劣卑鄙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有人因苏轼此诗,而指责苏轼缺乏知人之明,拿真小人当作好朋友。这就责之太过了。苏轼此时岂能预料到,二十年后,安惇章惇之流会成为他政治上的死对头?!政治斗争,你死我活。政治人物,千变万化。且人心难测。梅尧臣云:

猢狲入布袋,鲇鱼上竹竿。

其实,苏轼对于政治斗争,也无异于此。好在,后人是明智的,历史是公正的。因此,《宋史》将章惇安惇二人都收入《奸臣传》,这就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三)

另外,我们今天说这首诗好,最主要是因为诗的开头两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已经成为今天我们鼓励青少年认真读书的经典格言。在所有大学,中学,小学的课堂上,校园里,它无处不在。诗句普及如此,也许大大超出苏轼的意料。

大诗人的作品,犹如矿山,一经开采,珍品叠现。今天,夸下海口的诗王诗帝,号称写诗天下第一的人多矣,但是,你们能写出一句半句如此脍炙人口,沁人肺脾的诗句来么?当然是不能的!

学而时曰:不能,那就别吹!

附图八幅,苏轼的诗集与传记。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1)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2)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3)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4)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5)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6)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7)

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全诗译文(旧书不厌百回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