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实用的民间俗语(俗语追根粗俗的)

潢川有一句有些粗俗却人人能懂的口头禅——扛二旦,意识是:1、半道参与某一活动以期获得小奖赏,相当于书面语“蹭**”,比如:那在做什么什么,我们去看看,扛扛二旦混包烟抽;2、惯于说没根没据的事,相当于书面语“说慌、瞎编”比如:那都没有的事,他在这扛二旦,脸都不红;3、闲来无事,随便走走,说说闲话,相当于书面语“聊天、摆龙门、八卦”比如某人一段时间没在原来的地方,别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往往会说,没到哪,出去串门,扛二旦去了这三种意思是比较通常的,还有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说出“扛二旦”还会有特指,比如看到远处有群人,问是干什么的,回答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都会说“扛二旦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比较实用的民间俗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比较实用的民间俗语(俗语追根粗俗的)

比较实用的民间俗语

潢川有一句有些粗俗却人人能懂的口头禅——扛二旦,意识是:1、半道参与某一活动以期获得小奖赏,相当于书面语“蹭**”,比如:那在做什么什么,我们去看看,扛扛二旦混包烟抽;2、惯于说没根没据的事,相当于书面语“说慌、瞎编”。比如:那都没有的事,他在这扛二旦,脸都不红;3、闲来无事,随便走走,说说闲话,相当于书面语“聊天、摆龙门、八卦”。比如某人一段时间没在原来的地方,别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往往会说,没到哪,出去串门,扛二旦去了。这三种意思是比较通常的,还有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说出“扛二旦”还会有特指,比如看到远处有群人,问是干什么的,回答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都会说“扛二旦的”。

“扛二旦”这句俗语一般只在平民百姓中说的比较广,读书人和官宦人家往往是只听不说,他们认为这句俗语不斯文,是下泥巴人的口头语。细细品来,这一俗语还真是来自“下泥巴人”的生产活动,是豫南农耕文明的语言产物,它最初不是“扛二旦”而是“扛二担”。

豫南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地,沟壑塘堰交错,水量充沛,以水稻为主食。地形决定了各家各户的田高低不平,不方便推车,过去农民们收获水稻时把稻运回打稻场,都是手提肩扛,尤其是在扛稻捆子的时候,谁家的田要是离打稻场远的话,扛稻捆子那是最要命的事,因为稻捆子都是头朝下,只要扛在肩上,必须一口气到稻场,中间不能停歇,否则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就白费了。于是有的农民在收割季节力气差,田又远的往往会结个伴,这样一个人扛一半的路程就换肩给另一个人,换肩稻捆子不会落地,能扛回稻场,换肩到稻场的这个人就是“扛二担”(担是计量单位,在信阳农村稻捆子上了肩为担),“扛二担”的人往往就是农夫们取乐的对象,原因是在扛稻捆子阶段,只有较为强壮的男劳动力干,妇女,儿童和老人都在稻场打稻谷了,稻场的人较为集中,人们在收获的时候心情是最好的,人一多相互开开玩笑是很正常的。看到谁扛了一大挑子稻捆子来稻场就会说:“那谁谁平时弱不禁风的,关键时候真有劲,扛这么重的捆子。”其他人就会接一句:“扛二担的。”“扛二担”的好处就是不管他是从哪接的担,最终都是他完成担的任务,整个稻场的赞誉声就属于他。如果是“扛二担的”就会说“扛二担的”也能扛回来,换了你们二担也扛不了。要是大家都知道是个强壮的劳力一口气从远处稻田里扛回来,别人会开句玩笑:“谁谁不会是“扛二担”的吧?”对方就会很自豪地回答一句,“看我是‘扛二担’的人吗?”

“扛二担”就这样由本来是农忙时人们取笑的一句话,半道参与某一活动的最初本意,时间一长就成了平常都用的俗语,而且意思越来越多。农民们认字不多,只要读音不错,管它是“担”还是“旦”,久而久之就成了“扛二旦”。

后来,又由“扛二旦”衍生出俗语“喷大旦”,就是吹牛的意思。(整理自网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