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文牒是什么时候有的(通关文牒是什么)

想必大家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对唐僧的通关文牒都有印象。每过一国,唐长老通常都去拜会一下当地国王,顺便打打宫中的小怪兽们。

因为我们是个普及类的栏目,在讲通关文牒之前,就顺便把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到底写了什么也分享出来,大家复习一下。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

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这是唐僧走到宝象国的时候,就是遇见碗子山波月洞黄袍老怪那一集,我们得知了此文牒上的内容。

再多插一句,这里面“切惟”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不用这种文体了。“切惟”是古人书写时的谦辞,没什么实际意思。相当于“窃以为”中的“窃”,“聊表薄意”中的“薄”。“丕基”是巨大的,宏大的基业。“经偈”中经就是佛经咯,偈是佛教里面的颂语,像绝句一样,通常四句为一偈。大家都听过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偈子。快结尾处有个“须至”。须至是旧时公文结句时习惯用语。今天还有很多人开证明,末尾处会写个此致。大约都是一个格式。剩下的文意基本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我以前有段时间闲着没事干,就想着不如研究一本书吧。最后就浅读了西游记,以后我们找个时间把西游记也拉出来慢慢讲一讲。话说话来,唐僧的这个通关文牒里面并不是像今天的护照一样,罗列出详细的个人信息,而是从头到尾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唐僧取经的目的。当然里面的部分文段也直接影响了途径所见的部分君主,成功地把他们渡成了诚挚的佛信徒。

通关文牒是什么时候有的(通关文牒是什么)(1)

简单地说,通关文牒就是我国古代时候的通行证,或者出关出访外国时的护照。在古代除了梁山英雄们可以提着刀破马张飞地来回跑,一般人都是不能随便流动的。你四处移居,地方上收税怎么收,何况还伴生很大安全隐患。

通关文牒跟前两章我们讲的免死金牌一样,是民间的俗称。其实,真正在玄奘生活的唐朝,通关文牒的官方说法叫“过所”,或者叫“公验”,

我们找来了出土完好的唐代过所遗物---石染典过所,该文物在1959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中。讲述了一位叫石染典的商人携带该通行证入关经商的大致经历,上面还有五颗沿途的关卡放行的大印。

通关文牒是什么时候有的(通关文牒是什么)(2)

石染典过所

也有人说叫“度牒”,其实度牒不太准确,因为度牒是唐宋时期官府颁发给出家人的证书。 其作用大约是身份证。大家知道想当和尚可不是你跑到村口的tony那里剃个光头就能去寺里面撞钟了。当和尚从古至今都要得到官方备案和认可的,主要是僧尼在古代可是免税免徭役的。给天国领袖打工可比人间君王打工享福多了。和尚拿了度牒你得老实呆在庙里。

通关文牒这玩意到了明代仍然适用,并且朱老爷子玩的更严了。朱元璋不仅制定了民间的保甲制度,"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写入了大明的民法当中。“不出一里之间”,啧啧,想想都可怕,幸亏当时没有自行车和玛莎拉蒂,要不然随便起起步,就犯法了。

要是非得“出一里之间”,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去有关部门办一个文件叫“路引”。

通关文牒是什么时候有的(通关文牒是什么)(3)

路引,就是这玩意儿

都说元朝时候为了控制民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传出了十户一把菜刀的说法。其实,明朝的朱元璋也不差,朱元璋深知自己的皇位来的不容易,不仅杀干净了朝中的功臣,以绝后患,而且在民间严厉打击商人这个财富团体,在士林用八股教化读书人这群知识力量,至于老百姓,就用律法安安生生地固定在老家种地吧,老老实实把皇子皇孙们供养好就行了。

其实,真正能固定住百姓的不是多么严格的律法。倘若太平盛世,百姓自然安居乐业,遇到饥馁之年,百姓肚子都顾不上了,还要凑粮食先供给当官的,不造反才怪。比如,明朝的倭寇,和后来的李自成,张献忠,兵不血刃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什么律法不律法,老子造反的时候你没办法。

大约到了清朝道光年间,通行证改称为“护照”,这个就是直接由“PASSPORT”翻译过来的。

到了清朝,根据通行证件的证明身份、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之功能,将“PASSPORT”一词,于1845年首次译为“护照”,并沿用至今。我们来看一下大清国的护照是什么样的。

通关文牒是什么时候有的(通关文牒是什么)(4)

到了我们今天护照就做的更精致了,我的护照是在17年的时候入手的。你们有没有护照,或者港澳通行证呢?欢迎大家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