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白居易故里东郭寺村。

地理位置

东郭寺村位于新郑市城关乡西南3.5公里处,是城关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辖东郭寺、李楼、3后门张、颜庄、孟天庙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843户,3475人。该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养殖户16家。主要企业有永丰泡沫厂等。东郭寺村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有关白居易的故事较多。

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1)

东郭寺牌坊

村名由来

据载,东郭寺村名初为东郭宅,后因村东北有福胜寺,遂取名东郭寺。

历史脉络

唐代,白居易出生于东郭宅村。传说白居易幼时身体娇弱,却是个聪明绝顶的神童,长到半岁时,妈妈时常抱他到屏风前,教他念字看画。六七个月后,小居易就会认“之”“无”二字了,此事一时传为奇闻。白居易在东郭宅度过童年时代,其祖父白湟作古后葬于新郑辛店镇。

元朝末年,白居易第29代裔孙白时先的三子白君乡将家迁到新郑西30里的张殷店(后改称辛店),并落户于此,他的子子孙孙就在辛店繁衍生息,东郭寺逐漸没有了白姓人家。于是,白居易诞生旧址、白居易故里纪念碑、白氏家庙(位于今东郭寺小学校院内东南角)逐渐废弃、损毁。

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2)

白居易故里

明清时期,新郑的白氏后人散居全国各地,有10万余众,广布于禹州、许昌等14个县市,追根溯源,均系白居易的后裔。无论徙居何处,白氏后裔都认定新郑是他们的发祥地和第一故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白氏后裔都返回新郑祭祖,久而久之形成古会,一直沿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东郭寺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樱桃、苹果、马铃薯、洋葱等,村里有规模以上养殖户16家。村内的主要企业有永丰泡沫厂、郑韩门板厂、双龙桶业有限公司等。

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3)

白居易故里

2000年以来,东郭寺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村里建成一座490平方米的老年幸福院,是集老年人颐养、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机构,也是新郑市首家村级养老院。

村庄档案

白居易,祖籍太原,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村)。

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4)

东郭寺小学白居易生平事迹讲座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村降生。关于白居易名字的来历,有郭寺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东郭寺村地势低洼,一度积水成患。白居易出生时,男人们都出去排水了,妇女们急得在家里烧香祷告。就在此时,44岁的白季庚18岁的夫人陈氏生下一个男婴,祖父白湟就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

白居易故居江南百景图(让居民望得见山)(5)

白居易故里诗歌文化季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后来忆及青少年时代的求学情景,他撰文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成厚茧)。”在良好的教育下,白居易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通音律(音乐),10岁能解读诗书,这些经历,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童年时代,白居易常常来到新郑溱水河畔游玩。

12岁那年,河南一带发生战事,白季庚便送儿子到越中(今江浙一带)避乱。从此,白居易就离开故乡新郑,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

据《新郑县志》记载,离开家乡44年后,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途中,56岁的白居易特地取道新郑,他来到溱洧河边停留了很久很久。

版权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证属证明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