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作者:河南省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李剑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作者:河南省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李剑力

今年5月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内涵和战略意义,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抓住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形成了“出口—投资”主要驱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创造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奇迹。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存有弊端,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急速上升,这种以国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济自主性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可见,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体系的升级版,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国内分工体系、国内技术发展和国内市场自我良性循环“三位一体”的体系,是以内为主、安全为底线的内外互动的一种新格局,是由原来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发展战略为主的发展格局转换为“以内为主、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新格局,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已发展到新的阶段,具备向双循环体系转变的空间和回旋余地。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41.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同时,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保障国家经济自主性和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另外,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度已经大幅降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系事实上已经在持续形成中,具备充足的战略基础和政策实施环境,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模式中早就推动的一项长期举措。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已经由金融危机前的60%以上逐年回落,2019年的外贸依存度仅为31.8%。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46位跃升至第31位,中国连续第二年入列世界营商环境进步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2019年底,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339.5万户,比2015年底增长了59.3%。所以,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格局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我国虽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大量存在。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还不合理,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还有接近6亿人月均收入处于1000元左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配置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国目前尚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更多地依赖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系统说明了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战略举措,并将这一重大论断列入改革开放以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系列理论成果。

首先,这一理论继承和遵循了马克思的产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以产业资本为对象作过精辟分析,马克思分析的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但所揭示的却是产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还特别指出,一个国家国内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关键是要完成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否则产品过剩,再生产就将难以为继。所以,一个国家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是国内经济循环必须畅通。

其次,这一理论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优秀成果。西方古典经济学研究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增进人类福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两个国家若按绝对优势分工,通过交换可以双赢。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后来大卫·李嘉图又作了拓展。认为一个国家与他国比虽无绝对优势,但也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由此推出的经济学含义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分工,皆可分享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收益。指出,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 河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