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惠讣告(胜利之花追忆徐文惠同志)

徐文惠讣告(胜利之花追忆徐文惠同志)(1)

作者:廖毅文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0年12月24日

红色的基因,父辈的生死之交和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使徐文惠同志对革命先辈,怀有一种天然的敬重和感情。

徐文惠讣告(胜利之花追忆徐文惠同志)(2)

1960年八一建军节,徐文惠与父亲徐海东在一起。

徐文惠讣告(胜利之花追忆徐文惠同志)(3)

2019年10月1日,徐文惠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这个庚子年,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看着宝贵的生命,在猝不及防中离我们而去,那种无能为力和欲哭无泪的悲怆,让人无比沉重。特别是9月28日,当我得知徐文惠同志因心脏病突发骤然离世的消息,更是给我的内心猛烈一击。

人生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每个人孤单地来,又孤独地走,除了精神,什么都留不下,也带不走。徐文惠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看不到她忙碌的身影,但她对党和军队的无限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对革命老区的无私帮助,对亲友的真挚情感,将永远温暖和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我是在20多年前认识徐文惠的。当时,正值纪念共和国元帅、大将诞辰100周年活动之际。为继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精神,军委批准按隶属关系归口负责举办元帅、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总政则负责纪念活动的新闻宣传工作。这样,共和国元勋诞辰100周年的新闻报道工作,就落在了我所在的总政宣传部宣传局。

记得那是200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徐文惠到我局了解父亲徐海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事宜,不巧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有事外出。于是,我热情地接待了她,就这样与她认识了。交谈中,当她知道我也是湖北人时,更增进了一份亲近和信任。当时的徐文惠同志,60开外,真诚热情,随和开朗,端庄娴静。后来领导调整了工作安排,让我来负责组织徐海东大将诞辰100周年纪会活动的新闻宣传。2000年6月17日,徐海东大将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军委领导出席并讲话,高度评价徐海东这位“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的光辉战斗的一生。后来,徐文惠又为编辑《徐海东大将》画册,经常与我商量沟通,查找资料,确定主题。一来二往,我与她接触多了,彼此也更熟悉了。

徐文惠祖籍湖北大悟,1939年5月出生在延安。她不足半岁,就跟随父亲徐海东、母亲周东屏从陕北前往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烽火中,度过了备尝艰辛的童年。1947年9月,她跟随父母定居辽宁省大连市,进入学校学习。1956年随父母迁居北京,随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历任军医、主治军医。“文革”中,她遭到关押和迫害。在严峻的政治气候中,她把家中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机智地埋藏起来,得以保存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20世纪80年代,徐文惠赴内地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工作,后为照顾母亲周东屏和患重病的弟弟徐文忠,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回到北京。

徐文惠随即开始搜集、整理红25军、长征女红军、徐海东大将的历史资料,致力于革命优良传统和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在她的组织协调和不懈努力下,拍摄完成五集文献纪录片《大将徐海东》,出版大型画册《徐海东大将》,协助国家邮政部门制作纪念邮折、邮册、明信片《开国大将》。特别是2006年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她与中国集邮总公司合作制作了邮册《巾帼英雄》,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四路长征女红军的光辉业绩。

此外,她还组建成立了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和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承办或与兄弟研究会合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举办了《忠诚之歌》《巾帼英雄》大型图片展览,在安徽、湖北、陕西等地赞助恢复了多处红25军革命历史纪念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徐文惠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和不幸,但她始终心怀祖国,情系人民,积极进取,总想为国家和民族去做点什么,就像一束光,最大可能地去温暖和照亮别人。

2000年,当她听说张学良基金会要赴美国夏威夷庆贺张学良将军百岁生日时,主动联系基金会副会长、原吕正操同志的秘书张友坤,申请6月1日随他们一起赴美,为与父亲有着“打出的交情、斗出来的朋友”的张学良将军祝寿。随行的人把徐文惠同志拉到张学良面前,介绍“她就是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时,张学良久久地握住徐文惠的手。随后,徐文惠将一本毛泽东主席收藏的名家书画册送给张学良,老人专注地看着,不停地点头会意 。张学良将军的夫人赵一荻女士受到了感染,也从楼上走了下来,当她得知徐文惠就是徐海东的女儿时,久久端详着徐文惠,感谢她专程远渡重洋来看望他们,还高兴地送给徐文惠一本她与张学良将军合著的书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荏苒,往事如烟,徐文惠为两岸和平统一所做的工作,将永远被铭记。

红色的基因,父辈的生死之交和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使徐文惠同志对革命先辈,怀有一种天然的敬重和感情。有一年的早春二月,北京还是朔风凛冽,乍暖还寒,她兴冲冲地电告我,要请在京的刘英、邓六金、陈兰、谢飞、王定国,钟月林六位红军妈妈聚餐,请我一起参加。

我在《惊世骇俗的美丽》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这次红军妈妈的聚会的:“尽管我先后在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红军妈妈,但一想起就要和这些年龄都已过八、九十岁的革命老人一起聚会,心情仍然很激动。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她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好吗?她们又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的?我匆匆赶往指定地点,轻轻地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只见邓六金、陈兰、谢飞、王定国、刘英和钟月林六位妈妈围坐在沙发上,谈笑风生,气氛热烈,温暖如春。虽然她们都已届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开朗豁达,笑靥如花。刘英围着漂亮的花丝巾,显得俏丽精干;谢飞身着蓝灰色的制服,装扮得优雅端庄;而其余四位妈妈都身着鲜红的毛衣。

此刻,这种具有特别意义的红色与她们沧桑的面容相映照,衬托出一种无可言说的美丽,彰显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精神内涵。我被她们的风采和情绪所感染,更被她们的信仰和精神而震撼。”就在这次席间,这些红军妈妈夸奖徐文惠同志坚强、聪明、美丽、孝顺,是革命的胜利之花。当时,我只是从她跟随父母转战南北,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这一点来理解“胜利之花”的含意,还没有深刻明白这些红军妈妈们的深意。

徐文惠热情似火,又爱憎分明。她对国家进入新时代充满无限希望,祈盼人民军队不断强大。她生活简朴,严格自律,胸怀大爱。在陕南、陕北赞助多所希望小学,还向陕西、青海的中学捐助电脑和书籍。她与兄弟姐妹一道,把父母亲的大部分遗物捐赠给家乡博物馆。今年疫情期间,她积极向家乡大悟捐赠抗疫物资。

随着与徐文惠同志认识了解的不断加深,又因她与我母亲年龄相仿,她对我视如己出,经常与我交流思想,畅谈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有时也将家里的一些困难告诉我,请我帮她出主意,想办法。由于我工作繁忙,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她多次让人准备好可口饭菜送来,给我母亲般的关怀。部队许多领导经常嘱咐我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多去看望徐文惠,称赞她是一位好同志,其父徐海东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

多年后,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章士钊曾请教毛泽东主席,如何理解《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骄杨”来形容杨开慧,因为“骄”字一般不用于形容女性。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骄杨,用来解读刚毅执着、果敢忠诚和坚贞不屈的杨开慧,是最恰当不过了。一个柔弱女子,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怎不令人钦佩?为革命奉献青春年华,怎不胜过“娇美”的杨花?我恍然大悟:当年,红军妈妈称徐文惠是军队的女儿,革命之花,胜利之果,原来也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这是对她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孜孜不倦地工作的肯定和赞许。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愿徐文惠美丽善良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听徐文惠的女儿徐梅梅说,那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室,她送别妈妈用的是电影《红珊瑚》中的插曲《珊瑚颂》,这是她生前最喜欢的歌曲,“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悠扬深情的歌曲,既是对徐文惠一生的概括和写照,也是对后人的鞭策和激励。

觉得文章好,请点赞!

关注我们,关注“红色IP”公众号,读更多真实的红色故事!

【作者:廖毅文 编辑:黄威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0年12月24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