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谈转内销难吗(为什么外贸企业转型做内销那么难)

中国经济学家何帆具备一个能力: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说简单,同时提炼一个很形象的词组用于传播。在去年的《变量》一书中,他用“小趋势”和“慢变量”这两个词给了笔者很多启发。这次在《变量2》中,他总结了一套“演化算法”,用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何帆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在几十年光景下迅速发展,靠的不仅仅是规模效应,其背后的“复杂红利”更为重要。而能够包容这种“复杂”的,是一种生态系统,遵循着演化算法,即“试错”“突变”“适应”“协作”“混搭”。正是因为这套算法,环境越复杂、变化越快速,最终让中国经济既有活力,又具韧性。

外贸企业谈转内销难吗(为什么外贸企业转型做内销那么难)(1)

沃尔玛模式 VS. 家乐福模式

作者在书中讲到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很难打通,这部分文字给了笔者非常大的启发。问大家一个问题:做内销的企业和做外销的企业有什么不同?答案是:流通渠道。这可不是说,一个面向国内消费者,一个面向国外消费者,渠道自然不一样。而是说,外销企业遵循“沃尔玛模式”,内销企业遵循“家乐福模式”。

何帆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做宏观经济分析。他走访东南沿海的特色小镇,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谓“沃尔玛模式”,意思是说外销企业按照海外的订单加工生产,虽然利润非常低,但是资金周转快,基本不承担风险,合作很稳定。

而面向国内销售,无论渠道是超市、商场还是电商,企业面对的都是“家乐福模式”:入场先交一笔“渠道费”,算是买路钱;然后货品可以摆放在渠道商提供的空间(网络空间也是如此),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价位。渠道商并不帮你卖货,卖货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货卖掉后,渠道商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如果卖不掉,渠道商可以要求退货;如果卖得少,渠道商会让你补交保底费。更让生产商头疼的是,渠道商会想方设法把回款的账期拉长。在此期间,生产商销售出去的货款被渠道商占用,渠道商用这些钱开更多的店,建设更多的渠道,而他的渠道越多,你就越依附于他。

从国美、苏宁到万达商场,从物美、永辉到天猫、京东,其实所有的内销本质上都是这个模式——渠道商挤压生产商。正是由于渠道稀缺,而生产过剩,才出现了这种结果。

为什么外贸企业转型做内销这么难?这回明白了吧。因为内销企业不仅做生产,还要做运营;由于被渠道商盘剥,资金周转率低,还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此外,内销企业还要面对同行的价格战。这些江湖拼杀的能力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实现的。

外贸企业谈转内销难吗(为什么外贸企业转型做内销那么难)(2)

为什么国内商品性价比不高?

明白了这个道理,另一件曾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也就有了答案。出国旅游你会发现,欧美国家的很多商品,既有品质价格又便宜,但国内高性价比的商品却很少。要么是大品牌,价格高;要么是杂牌,价格便宜但质量差。

质差价低、盗版、假货……这些怪现象的答案都在这里。内销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的时候,被渠道商压榨,而且还面临同行的竞争,最终,同质化的产品只能搞价格战。残酷的价格竞争导致生产商的利润薄如刀片,他们很难获得提高品质、研发创新的从容机会。恶性循环下去就是通过降低质量、搞盗版、作假来维持生计。

为什么国内大牌的价格如此之高呢?甚至一件Made in China的名牌服装,国内外的价格可以差两倍以上。除了税费、代理商层级多、渠道等因素,笔者认为,最终渠道商的资金周转率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回款快,就可以牺牲一部分利润,如果回款异常慢,那么自然要提高利润挽回损失。由于高端消费者对品牌更敏感,所以,大牌生产商就把渠道商的盘剥转给这些人来买单。

到这里,或许你会思考另一个问题:沃尔玛和家乐福都是国外的零售商,这两种销售模式的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变量2》书中也有答案——源于土地性质的不同。

沃尔玛在国外开店,店铺都是自己建的,都是自己的资产。因为有了资产,就更容易从银行贷到款。家乐福在欧洲开店的时候是租的店,没有自己的资产,借不到钱,就拼命压榨生产商。土地的性质决定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商业的模式。

外贸企业谈转内销难吗(为什么外贸企业转型做内销那么难)(3)

抓住“苟且红利”

好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作为国人,难道就要长期忍受商品性价比不高的现状吗?在何帆看来,情况正在起变化。

从需求端看,由于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加,假冒伪类商品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国内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对待品牌的态度也渐趋理性,追求性价比而非仅仅追求品牌的消费者正在成为大多数。特别是90后和00后,他们对品牌和名气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气质。这也是近些年国货崛起、直播带货异常火爆的原因。

从生产端看,一方面消费者在变化,另一方面销售渠道也开始多元和扁平,甚至可以通过直播完成直销,那么能够适应这种“突变”的生产商就会崛起、壮大。

在这里,何帆给有理想的企业支了一招儿:抓住“苟且红利”。苟且红利就是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坚决不吝惜地投入;在别人不那么认真的地方,多较劲一点。深想一步,认真一点,你就能享受到别人的苟且为你带来的红利。

其实无论是市场上的企业,还是身边的人,苟且的还是占大多数。“差不多就行”“没什么想法”是他们的口头语。还有一部分人或企业不学好,把别人当傻子,只想着走流量、搞动静、赚快钱,干一票就行,没有长远打算。

何帆说,在中国,假如你努力,总能做到60分;如果你态度端正,那就能做到80分;假如你还有天分,那可以继续做到100分。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100分,但从60分提高到80分,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中国最大的红利不是人口红利,也不是后发优势,而是苟且红利。”

消费者和企业都说完了,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没提——政府或者说市场管理者。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要做什么?企业要收割“苟且红利”。政府要做什么?政府要提供稳定预期。因为经济增长依赖于长期投资,长期投资依赖于稳定预期。有了稳定的预期,创新的活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创业者们才不会退化为苟且者。

在笔者看来,何帆的《变量》系列一直有内在逻辑,所谓的收割“苟且红利”,其实就是“长期主义”,就是注重“慢变量”。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些,还有很多洞见也非常精彩,例如“乌镇模式”“改革的优先级”“打造自己的开发平台”……总之,何帆虽然是经济学家,但他的书通俗好读,拿出一个周末读一读《变量2》,会有很多启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