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了相互合作帮扶的温暖,彼此之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也是存在于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考验。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1)

面对来自身边的恶意,有人不堪其辱,越来越郁郁寡欢;也有人反击对抗,从而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

但显然以上零和博弈的应对之策并非世人初衷。相较而言,人们更羡慕那些宠辱不惊的圣贤,也渴望达到他们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

对此,先秦思想家就曾分享过一些修炼波澜不惊境界的经验之谈。情同此心,心同此理,今人依然可从中挖掘出可为我所用的智慧。

比如道家代表庄子曾称赞宋荣子豁达潇洒的处事风格:“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2)

对此,在《荀子》一书中宋荣子提到自己之所以能宠辱不惊,是因为始终在践行一种理性、可操作的观念,即“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

这句话是说:如果不把所遭受的侮辱当成侮辱,人们就不会相互争斗、伤害。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诚然,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很多争斗,不总是因为各自的实际利益受到了损伤,更多源自对方言语上的攻击侮辱。

语言暴力虽不如刀枪棍棒那样: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切肤之痛,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杀伤力。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3)

但它们依然能成为伤害彼此尊严、情感、面子的凶器,皆因受害者读懂了其中攻击、侮辱的成分,所以受到了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语言暴力只对有共同语言的人具有杀伤力,但对听不懂人类语言的飞禽走兽不构成伤害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要避开来自语言暴力的杀伤力,关键在于要“明见辱之不侮”,不将对方抛过来的侮辱视为侮辱。

要做到这一点需世人付诸心性之主观努力,要用理性的视角解构语言暴力中的不友好因子。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好”就无所谓“坏”,而这一切高低贵贱都是人类凭借自己的分别心区分开来的。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4)

同样,若人们能感受到语言暴力中的敌意,只因他们凭借自己的分别心,在头脑中储存了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友好局面,并以此为标准。

但越执念于这种友好的理想标准,在面对现实的敌意时,心里落差就会越大,从而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

换言之,也许不是你所面对的人不友好,而是你要他们和你一样礼貌、体贴、有涵养的要求太高了。

所以对此战国思想家彭蒙、田骈、慎到等主张看问题时应“齐万物以为首”。

即不执着于某个具体标准,万物才能以平等的面貌呈现,人们眼里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不会为某些不那么理想的人和事耿耿于怀。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5)

除了抛开以高低贵贱要求他人的分别心,还可以从识别“此有所宥”的角度去面对你所感受到的恶意。

所谓“宥”即每个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性给别人带来了很多不愉快。而这些局限性亦是受外部因素的推动而形成的,比如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受过的教育、社会风气等。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即“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如果人们能跳出这些不愉快的局限性,把注意力转移到挖掘背后的操纵者,就没空纠结于这些不愉快带来的情绪了。

就如同我们之所以会受骗、受伤害,是因为没有看到欺骗者背后的意图,若透过这些骗局表象去挖掘骗子背后的企图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被骗、被伤害了。

圣贤说的话基本都是对的(面对身边的恶意)(6)

综上所述,要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有两个途经:一是“齐万物以为首”,二是识别“此有所宥”。唯有长期践行这两种思维操作,方能实现宋荣子“见辱不侮”的豁达。

由此可见,有了以上方法论的引导,所谓“宽容”就并非苍白无厘头的道德要求,而是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的跃迁。

作者:高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