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四大困难之时(易经之门鼎)

易经四大困难之时(易经之门鼎)(1)

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 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二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 六五 鼎黄耳金铉;利贞。

我能既;吉。

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 九四 鼎折足覆。公涑其刑,渥凶。

以其子;无咎。

释读:

巽下离上 鼎。元吉亨。

《卦象》:巽内离外。指喻此卦论述“冢宰”之“明哲”。

《巽》卦为卦之体《冢宰之典》。《离》卦为卦之用,《明哲之典》

《卦名》:鼎。鼎,定也,则也。设官分职之原则。

《卦辞》:元吉亨。(至公宜于至达也。)

《管子》曰:无私者,可立以为长。

《相》之明哲,莫过于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以正位凝命也。

相者,举贤任能之人矣;秉至公之心则宜于有至达之效也。

鼎,定也。定制也;定官职之制。元:至公;吉:宜;亨:至达。

鼎,社稷之重器,引伸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元吉亨’者,至公宜于至达也。

官人之道,举贤任能也。有至公之心宜于至达此道也。

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初爻,志之要。初六,巽爻;本柔。权衡而进退之也。

‘鼎颠趾’者,官吏的选任奠定了执政者之执政基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利出否’者,要在保证官吏之廉洁,保证政令畅通也。

‘得妾以其子,无咎’者,德接于民则可以子民,毋咎也

鼎,定也;官人也,正位也。颠,奠也,奠基。颠同瑱。塡;本义是奠基石。

趾,同阯,基址。出,除也。否,淤污之物。‘拥遏上命,泽不下流’之贪官污吏。《周易正义注》否,谓不善之物也。得:德也。妾;接也。以,使也;子,子民也。

‘鼎填止’者,官吏的任用,奠定了政治的基础。

《尚书》云:唯治乱在庶官。

‘利出否’者,《周易正义疏》泻出否秽之物也。

吏制的根本在于清除贪官污吏,保证廉洁高效。

‘德接以其子’者,德接于民,才能子民。《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毋咎’者,毋怨天尤人也。《尚书》: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九二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既;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二爻,形之要。九二,坎爻;刚正之人矣。

‘鼎有实,(吉)’者,无旷庶官,宜也。任贤举能,要在落实也。

‘我仇有疾,不我能既’者,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无侵官也。

‘吉’者,官无私授。举贤用能,正位凝命,官人之宜也。

实:质也;真实。仇者:匹也。偶也。我仇,同僚之谓。《左传》曰:怨耦曰仇。疾:病也;不堪任也。《礼记》云:‘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既,有继之辞也。《谷梁传》’既,就也,就位也。此处犹替;替事。

‘定有实’者,官无虚位,位无虚人。无旷庶官;官不及私昵,唯其能贤也。

《尚书》: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我仇有疾,不我能既’者,恪守其职,不得侵官也。

‘我仇有疾,不我能既;吉’者, 政无私授,唯能是举,宜也。

古之官人,选贤任能。不胜其任则换人;绝不允许有替人行事的侵官之举。

《论语》云: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论语》曰:官事不摄。注云。摄犹兼也。皆引持之意。

《淮南子》云:辐之入毂,各值其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管子》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韩非子》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韩非子》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吕氏春秋》

《管子》云: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韩非子》

九三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三爻,节之要。九三,艮爻;得道。建立吐故纳新的考核及教育机制,以督导之矣。

‘鼎而革,其行塞’者,吐故纳新,加以督核,职责才能落到实处。

‘雉膏不食,妨雨亏;诲终吉’者,对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回避责任的官吏,终究适宜用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鼎,定也;选任官吏。耳,当为‘而’。革,改易也;黜陟幽明也。

“鼎而革”者,吐故纳新也。《杂卦》云:鼎取新,革去故。

塞,实也,充实,落实。雉:山鸡。膏:光鲜之泽;在此喻声名好。方:同‘妨’,有碍于。雨,语也;无根之水,流言蜚语。亏:损也。悔:同‘诲’,教诲。

对下属的工作,一是督核,二是教育。

‘诲终宜’之事,避免‘雉膏不食妨雨亏’(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问题。

‘鼎而革’可直接释为‘吐故纳新’。《杂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去故’‘取新’,亦‘吐故纳新’矣。

初爻之‘利出否’,言‘去故’也;‘得妾以其子’,言‘取新’也。’

任职不搞终身制;建立吐故纳新的考核机制,则政无虚位,政行实而不虚也。

关于‘雉膏不食,妨雨亏’之意:据《禽经》记载,古时城外山林中多雉,每逢连阴

雨季节,山洞中饿死的野鸡很多。民间认为其原因是,由于野鸡佷欣赏自己羽毛的艳丽,为保护其光鲜,下雨天宁可饿死也不外出求食。

古之官,皆出身于士。士以雉为贽。雉,野鸡也。其不可诱之以食,胁之以威,毕死不可畜也。士以野鸡为挚,以戒士之耿介,难以生得而幽养也。

‘雉膏不食,妨雨亏’,指喻,已有一定声誉之士,为保住其名誉免遭毁损,不愿意积极进取。

‘诲终吉’,显示了周公之德。对于具备高名及才能之士,若不能为我所用,按太公的观点是当诛之的。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史记》

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六韬》

夫剑不试则利钝闇,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此四者之有相纷也,由不考试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试也,其祸非直止于诬、闇、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节焉。设如家人有五子十孙,父母不察精■,则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业破家之道也。父子兄弟,一门之计,犹有若此,则又况乎群臣总猥治公事者哉?传曰:“善恶无彰,何以沮劝?”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帝王不考功,则直贤抑而诈伪胜。故书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盖所以昭贤愚而劝能否也。《潜夫论》

九四 鼎折足覆。公涑其刑,渥凶。

《象》曰:覆公涑,信如何也。

四爻,用之要。九四,震爻;本刚。

鼎之稳固,要在三足堪任。政之堪任,要在三公刚正。

‘鼎折足覆’者,任能也。足以救危扶倾,大臣堪任也。

‘公怵其刑,屋凶’者,当位者不敢担当;临事悚于用刑,则大厦必倾也。

鼎有三足,国有三公。折,倾斜。足,能够。覆,当为复,复正。公:重臣,三公。三公之位,国之栋梁也。

涑,当为竦或觫,竦,怵也,胆怯。《玉篇》觫,惧也。刑:正也;型也;规范也。

渥,帛易作‘屋’正。或言‘渥’,濡滞也;亦是才能不足,或不敢担当之表现。

选任大臣的关键,在于选任有才干且敢担当之人。有才干,不敢担当,不可;敢担当,没有才干,亦不可。三公之官,更强调刚正,敢担当,敢用刑。

《九家易》曰:鼎者,三足一体,犹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谓调阴阳,鼎谓调五味。

《韩非子》曰: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屋凶’,言不胜其任也。《系辞》

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左传》

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逸周书》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素书》

凡吏胜其职则事治,事治则利生;不胜其职则事乱,事乱则害成也。《说苑》

六五 鼎黄耳金铉;利贞。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五爻,成之要。六五,离爻;明哲。仁德之人。

‘鼎黄耳金铉;利贞’者,选任之功,广而进贤是其正矣。

执政者能广而进贤,则何事不治,何政不达,是宜为执政者之仪矣。

《尚书》:惟后非贤不乂。《卦辞》曰:元吉亨。

鼎,器也。《管子》曰:圣智,器也。

黄,廣也。金,贵也,重也。铉,通假为贤。贞,仪也,正也。

铉音同贤,可通假。《说文》:贤,多才也。《玉篇》贤,有善行也。

‘铉’本是器具上的一个部件,‘运转不已’是‘铉’的功能。

古书用‘铉’之处,亦多是强调其‘运转不已’的特点。

古‘贤’字源于‘臤’字;‘臤’,‘臣’之‘事’也;亦‘多劳’之义。

铉者善运;贤者能劳。 ‘铉’直接释为‘贤’,音义皆合。

《彖辞》大亨,以养圣贤。《系辞》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金铉’,释义为‘进贤、近贤、尚贤、重贤、贵贤’,皆可。

‘鼎黄耳金铉;利贞’者,圣智之君,广而进贤;利为当政(巽)之表仪也。

《书·大禹谟》:野无遗贤。《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

《周礼》曰: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墨子》

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法度而公,是所以班治之也。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荀子》

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云:『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墨子》

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上爻,务之要。上九,艮爻;得道。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者,正位,使宝爱贤人者处大位,得贤必多,野无遗贤也。

玉,宝爱之意。《玉篇》:玉,爱也,成也。铉:贤也。

上位用九,得天道也。天道至公,不闭其明也。

‘大吉,无不利’者,宝爱贤才之人,多多益善也。“玉铉”在上,则各类贤才皆有其发挥才能的机会,是刚柔节无不利也。

选任官吏,使爱贤者处大位,宜于贤能无蔽也。

正位,宜使圣贤驭众贤,大贤驭小贤,大德驭小德,大能统小能,大功驭小功。使才大者为干,才小者为枝。是刚柔节也。

‘毋不利’者,言毋使大小颠倒刚柔失节也。

[周易正义] 疏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大吉,无不利”者,应不在一,即靡所不举,故得“大吉”而“无不利”。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尚书》

子贡问大臣,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曰:“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孔子曰:“产、荐也。”子贡曰:“然则荐贤贤于贤。”曰:“知贤、知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韩诗外传》

初爻四爻,地道之要。

“鼎奠止,利出否”,三公不堪其任,否之大者也;

栋梁不材,则其屋必凶也。

二爻五爻,人道之要。

任人惟能,成事惟贤。

任人惟能而不惟亲也,能而不贤与无能同矣,亦不可用也。

三爻上爻,天道之要。

以吐故纳新为节,以宝爱贤能为要。

初爻与上爻同功。

以爱民之人为基,以爱贤之人为上矣。

爱贤贤于自贤矣。

二爻与四爻同功。

论“任能”之策。

三爻与五爻同功。

论“用贤”之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