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

《大决战》收官了,这个时候应该可以对全剧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总结了。在个人看来,《大决战》分别有三处败笔和三大创新。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

先来说三处败笔:

败笔一,选择让刘涛来饰演宋美龄。单纯从流量上来说,刘涛无疑是《大决战》演员中的第一人。但对于《大决战》这种献礼剧而言,流量不仅不会成为助力,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包袱。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2)

流量高的演员都会有这样的困扰,观众往往会忽视角色本身,而去讨论演员自身的一些是是非非。《大决战》中的刘涛便是如此,相较于其塑造的宋美龄,观众更加愿意纠结于刘涛本人的品行。如此一来,不论刘涛版的宋美龄演得如何,都很难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3)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刘涛到底演得如何呢?

客观而言,只能用不尽如人意来形容了。在个人看来,不是刘涛的演技撑不起宋美龄这个角色,而是《大决战》有意弱化了宋美龄这个角色在剧中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戏份太少了,而宋美龄又是一位喜怒不形于色的历史人物 ,导致刘涛几乎不可能在有限的出场时间内把这个人物的精髓给诠释出来。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给人一种只演出了皮毛的感觉。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4)

至于制片方为什么会选择刘涛,这恐怕还得从《建国大业》说起。从《建国大业》开始,很多献礼剧、献礼片都走起了明星“拼盘”的路子,连一些龙套角色都是由知名演员来出演的。《大决战》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脸熟的演员也着实是不少,本质上追求的也是明星效应。因此演员也是越大牌越好,只要刘涛愿意演,剧组自然就愿意用了。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5)

可事实证明,刘涛的出演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变成了一个扣分项。不仅刘涛自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大决战》整体的口碑,可谓是得不偿失。

败笔二,丑化了“虎将”卫立煌。对于那些不了解历史的观众而言,在看过《大决战》之后,恐怕会对卫立煌产生很大的误解。因为《大决战》中的卫立煌实在是庸庸碌碌,“辽沈战役”期间一直龟缩在沈阳,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可言。在沈阳被攻陷之前,卫立煌又早早就仓皇出逃了,俨然一副草包的形象。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6)

可历史上的卫立煌并非如此,作为老蒋的五虎上将之一,卫立煌被日本人称之为“支那虎将 ”、被美国人奉为“常胜将军”。抗战胜利后被老蒋聘为秘密军事顾问的冈村宁次,就曾经在战场上败与卫立煌之手,由此可见卫立煌绝非泛泛之辈。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7)

其实卫立煌不仅军事才能卓著,而且也有着一颗爱国之心。抗战期间,我党的军队曾隶属于卫立煌的麾下,但卫立煌从不干预我党军队的内部事务。不仅如此,卫立煌还曾经资助过我党军队大批的物资,并表示凡是抗日的部队皆会一视同仁。建国后,卫立煌于1955年返回大陆,先后担任过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8)

纵观卫立煌的一生,应该说是功大于过的。不过在很多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会丑化一部分国军的将领,这种艺术创作的手法的确是有失公允了。不得不承认,如今不少人了解历史是通过影视作品,如此一来被误导就不可避免了。比如说卫立煌乘飞机离开沈阳这件事,实际上是老蒋派专机把卫立煌给接走的,而不是卫立煌临阵脱逃私自离开的。

败笔三,淡化了小蒋的存在感。可能有人会疑惑了,小蒋并没有直接参与“三大战役”,为什么要突出其的存在感呢?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9)

虽然从表面上看,“三大战役”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大决战》中曾交代过,小蒋要到上海去整顿经济。看过《建国大业》的人都知道,其实小蒋是去“打老虎”了,而且还逮住了孔令侃。不过孔令侃根基深厚,父亲是孔祥熙、母亲是宋霭龄(宋美龄的姐姐),连小蒋也奈何不得。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0)

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当时的经济问题远不止一个孔令侃这么简单。1948年国军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了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但由于滥发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一石大米的价格一度达到4亿多金圆券,从而导致了民心尽失。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经济的崩盘成为了国军内战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1)

因此《大决战》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小蒋的存在感,更加全面地揭示国军的腐朽,从经济层面来解读战争的走向。

再来谈谈三大创新:

创新一,强调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在吐槽刘涛版的宋美龄时,不少观众也在夸奖由苏青饰演的王翠云,那么王翠云这个角色到底好在哪里呢?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2)

仔细回忆一下有关王翠云的戏份,便会发现绝大部分与土地改革有关。土地改革的根本就是让农民有地可种,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此举无疑会赢得老百姓的拥戴。因此老百姓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到战场上去支援我党,不仅仅是送吃的、送穿的,而且也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投身于解放事业。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3)

在这个过程中,恰恰需要王翠云这样的基础干部去执行我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而像王翠云这样的基础干部也代表了我党的形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决战》借由小蒋暴露出国军的经济问题,就能够与土地改革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致使民不聊生、一个让老百姓衣食无忧,毫无疑问就是此消彼长了,人民会支持谁就不言而喻了。

创新二,聚焦了解放战士的转变。在《大决战》前期的剧情中,特意介绍了一下抗战胜利后两军的兵力对比,国军430万、我党127万。不仅如此,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以及军工产业的能力上,我党都与国军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4)

但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单单是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就达到了百万,而全军总兵力在1949年6月则突破了400万。从127万到400万,除了招募的新兵以外,还有大批解放战士的加入。解放战士原本是国军战士,在被俘虏后加入了我党。不要小看解放战士,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都是炮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5)

《大决战》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刻画以乔三本为代表的解放战士,从最初的怯战畏死到慷慨赴义,展现了解放战士的思想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仅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现实中也是有真实事例的,例如战斗英雄肖国宝。1947年时肖国宝被抓了壮丁参加了国军,1949年起义加入我党,在西南剿匪中因舍身堵敌枪眼而牺牲。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6)

英雄莫问出处,实际上绝大部分国军士兵也都是劳苦大众出身,经过了思想改造之后同样可以弃暗投明。

创新三,压缩了主角的戏份。通常来说,一部剧主角的戏份会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甚至还要更高一些。《大决战》的主角显然是敌我双方的高层,但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双方高层的戏份比例并没有那么高。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7)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决战》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去塑造乔三本、王翠云这样的小人物,从而不得不压缩所谓主角的戏份。戏份如此分配,的确有客观原因在其中,但也不能够忽视主观的意志。

刘涛为什么能遇强则强(浅析大决战的得与失)(18)

《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解放战胜的胜利并不专属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特殊群体,而是属于人民的。胜利的果实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其中包括了执行土地改革的王翠云、转变思想的解放战士乔三本等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个王翠云或者乔三本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从微观的视角上来看,每一个王翠云或者乔三本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贡献积少成多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千千万万个微观汇聚成了宏观上的大胜,这大概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了。

总而言之,《大决战》不是十全十美,可也的确有着独到之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