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当时的秦国和赵国双方各投入了四十多万人的兵力,加起来就是八十多万人的战争。

据资料显示,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加起来总共是2500万至3000万,光长平之战就投入了近100万的人口,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在当时绝对是历史上的首次,可见秦国和赵国是把国运都压在了这场战争里。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1)

事实证明,历史偏向了秦国,这一次国运之战,秦国赢了,从此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作为战败国的赵国,则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让秦国的统一之路上再也没有了劲敌。

不过,历史的趣味在于,作为战胜国的统帅,战神白起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当然,战败国的统帅赵括早已经是杀身成仁、战死沙场了。作为战场上的主角,两位统帅都成了历史的陪葬,只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声,不论好坏,足以让后世评说,真正得利的却是秦国和秦国君主,真是应了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平之战再一次证明了白起的军事能力,是名副其实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赵括,则成了“纸上谈兵”的笑料,被人们嘲讽至今。但是,如果赵国的统帅还是廉颇,并没有换成赵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吗?

答案是肯定的,赵国无论何人统帅都无法取胜,即便是后来秦国的最大阻碍李牧,也不一定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战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战争的本质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没有国力支撑的战争是脆弱的,即便侥幸打胜了一次战争,很可能马上就被国内虚弱的经济状况拖垮。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许多场战争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2)

公元前260左右的秦国和赵国

当时的秦国是最强盛的时候,经过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改进了兵器和军种,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秦惠文王时期,攻占了巴蜀之地,拥有了天然大粮仓。土地、人口、军力、兵丁、资源,秦国可以说是七国之首,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大大强于赵国

这时候是秦昭襄王后期,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任用白起打败了楚国、魏国、韩国,周边国家几乎都被秦国打过了一遍,没有一个国家敢站出来帮助赵国,东方大国齐国又和秦国连横,关系稳固。在双方粮食都紧张的情况下,秦国可以从巴蜀之地运粮,赵国不仅买不到粮食,自己国内也缺粮,后勤补给上,秦国大大优于赵国。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从这场战争就可以看出最高统帅的重要作用了。

都说白起一生没打过败仗,那是因为如果他知道这是一场败仗,他就不会去打,所以自从白起接下秦昭襄王的任命时起,他就知道这是一场胜仗。像后面的邯郸之战,白起已经看出来秦国无法取胜,所以坚决不接受秦王的命令,最后导致自己被迫自杀,不过这样也维护了战神一生从无败绩的名声。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军事才能自然不会得到质疑。其实,刚开始秦昭襄王任命的王龁也是秦国的一大名将,如果没有换成白起,也许这场战争成名的就是王龁了,在长平之战之前,王龁已经攻下了赵国的野王和上党。到底是不是名将,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明,而六国之中,只有秦国拥有这样的条件。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3)

白起和王龁

后来,秦军统帅换成了白起,王龁担任白起的副将,两个名将对阵赵国的廉颇绰绰有余。都说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可廉颇打胜的战争能说得出口的又有哪些呢?廉颇一直在防守,防着防着赵国的领土越来越小。

使用反间计也是名将的一大才能,后面王翦攻打赵国时,就是利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真正的名将李牧,这才打败了赵国。此时,秦国利用反间计将赵国的统帅由廉颇换成了赵括。平心而论,赵括的确称得上是名将,他的作战思想的确比廉颇更大胆冒进。但是经过了三年的防守,赵国在气势上已经输了,就算再进攻也捞不到好处,但是不进攻,赵国就要被战争拖垮了。这才是进退两难,无论进攻与防守,赵国都无法取胜,但是,你可以求和啊,献出长平,像韩国一样投靠秦国,这样,也不用战死四十多万赵人了。

但是,赵人和秦人同出一脉,性格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勇武善战,倔强傲骨,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求和,这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西方世界里,眼看打不过的情况下,大多数会选择投降保全性命,毕竟,生命权是第一人权,东方的杀身成仁和西方的投降保命,我们无法评判其优劣,这只是不同的文化而已。

长平之战证明了赵括是废物,不是说赵括无军事才能,而是廉颇全身而退了。最后赵括成了这场战争赵国失败的承担者,所以,理所应当,赵括成了后世的反面教材,是“纸上谈兵”的笑料。

但是,要说谁最应该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负责,那必须是赵国国君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4)

国君的作用

长平之战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不仅仅是双方最高统帅的较量,更是两国国君的较量。事实证明,秦昭襄王不愧是战国大魔王,六国君主在他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秦昭襄王即位的时候只有18岁,由其母宣太后摄政,一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才收回了宣太后的政权,驱逐四贵。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政治斗争中,秦昭襄王已经非常老练了。

当初秦武王举鼎死后,秦国的继承人问题较为复杂,宣太后想立公子芾,惠文后想立公子壮,二位争夺起了秦王。然而,赵武灵王却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子的公子稷为秦王,当时的赵国强大,两位太后屈从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了嬴稷为秦王,就是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5)

秦昭襄王.

可以说,秦昭襄王的王位是赵武灵王帮助夺来的,这正如三百年前,秦穆公辅佐三代晋国国君晋惠公夷吾、太子圉、晋文公重耳一样,秦穆公为自己立了最大的对手晋文公,导致秦国的东出战略彻底失败,只能转头向西发展了。

三百年后,赵武灵王执意要立嬴稷为秦王,不仅为赵国树立了最大的对手,也为韩赵魏三国树立了最大的对手。但这就是历史的趣味所在了,三百年前,秦国帮助晋国,三百年后,赵国帮助秦国。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赵武灵王当初要帮助嬴稷,也是要拉拢秦国,和秦国交好,毕竟,赵国还有燕国、齐国这两个对手呢。

从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和范雎来看,他比赵孝成王英明百倍。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6)

白起.

这场战争是怎么开始的,赵孝成王必须负责。

秦国确立了东出和远交近攻的战略,第一个要下手的就是韩国,因为韩国就挡在了秦国东出的路上。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关东出了,辛辛苦苦打下了野王和上党,韩国已经割让了上党给秦国,但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把上党交给秦国,就擅自做主把上党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对于赵国来说,这绝对是陷害,引火烧身,应该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人家秦国士兵流血牺牲打下的土地,赵国怎么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占便宜呢,没有这样的道理。

这件事里,上党太守冯亭就是想要利用赵国对抗秦国,说是坑赵国也不为过,但神奇的是,赵国竟然答应了。本来赵国的平阳君赵豹是不同意接受上党的,这么明显的嫁祸难道看不出来吗?赵孝成王后面和平原君赵胜商议,赵胜竟然主张接受上党,最后,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孝成王的格局也不过如此,贪小便宜吃大亏,你占了秦国的便宜,秦国能甘心吗?要拿别人的城池,你就得凭真本事去打。战国四大公子也大都是言过其实,真正具有才能的并不会在意名声。

再来看看秦昭襄王的格局,当初三国合纵攻打秦国,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秦昭襄王拿城池换取了韩国和魏国的退兵,三国合纵只剩下了齐国,齐国自然就退去了,最后秦国也没损失什么,毕竟,有舍才有得。

国君的格局和眼界对战争的胜负极为重要。

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和范雎,拿长平之战堵国运之战,一般国君没有这样的魄力,赵孝成王只想贪图小利,却不想最后吃了大亏。

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亲自督促后方的运粮队伍,为前线送粮,还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这样以来,赵国主力的粮道完全被截断了,这对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来说是致命的。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7)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了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饿死,突围不成而死,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主帅已死,赵国军队再也无法继续再战了,最后,只能投降秦军。

投降的赵国人数太多,以至于白起无法将投降的赵军放回去,但此时的秦国也面临着缺粮。放了,长平之战就白打了,秦国也死伤了二十多万,如果全部俘虏到秦国,这些人能为秦国效力吗?这是一个难题。

最终,白起下令坑杀了投降的赵国士兵,只留下几百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了回去。

长平之战赵国出了多少人(赵国何人统帅能胜利)(8)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45万人,不仅震惊了赵国,同时也令山东各国大惊。

长平之战是残忍的,现在我们可以理解秦国的做法,但我们不是当时的赵国人,无法感同身受赵国当时的举国悲痛,也就无法评判后面赵人对秦国的痛恨了。

当时秦国的相国是范雎,范雎除了为秦昭襄王定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还为秦国定下了攻人攻心攻地并重的政策。

看范雎的这段话:

“有攻人者,有攻地者。攘侯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国隆,臣愿王之毋独攻其他,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国隆,以张仪为言,张仪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

长平之战,正是印证了秦国的这一政策。

长平之战,在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与六国的战争,从此以后攻守易型了,秦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从此以后,秦国再也不怕五国的合纵大军了,反而可以利用各国的合纵将其一次性击败,后面的合纵军,仅仅只是山东各国最后的困兽犹斗。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定下了统一天下的目标,所以,秦国不是与山东某一国的战争,而是秦国一国对山东六国。秦国六代明君,无一是庸懦之辈,所以,最后胜出的是秦国,这就是国君的作用。

长平之战,赵国无论换成何人统帅,最终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是秦国战略的胜利。而这个战略不仅仅是针对赵国的,更是针对山东六国的大战略,只有具有长远的眼光和伟大的格局,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并非只是一场战争的胜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