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

据历史学家考证,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大致萌生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一制度大致存在了一千余年。作为封建时代最为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科举制度乃是古代读书人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最佳途径,甚至比现在的高考制度更能直接影响、改变乃至决定人之命运。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1)

清代科举考生形象

科举制度于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状态,形成了一整套层次分明、条规复杂、名目繁多的庞大考试体系。这一时期的读书人需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级考试,才算走到科举考试的顶点,才有机会摘得“状元”桂冠。

在各级考试中,童试又分为县、府、院三级考试,乃系读书人取得科举考试资格的初级考试。所以合计起来,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又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六级,如果每级考试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即为“连中六元”“六元状元”或者称“六首状元”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2)

清嘉庆年间 状元匾额

“连中六元”的难度等级究竟有多恐怖,我们用一组数据就能直接说明:

在科举六级考试存在的明清时期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仅出现了两位“六元状元”:明朝一位——黄观;清朝一位——钱棨

第一级:县试

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晋升开端。这场考试由一县县官主持,由县儒学署教官监考,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主持、县教委主任监考。

在考生的信息收集中,需要姓名、年龄、籍贯、身体状况、容貌特征等信息明确备案,甚至连曾祖、祖、父三代亲属的存薨情况也需要严格登记。县试还实行“五童互结”制度,即五位考生相互联保,一人作弊、五人同时取消考试资格并予以相应处罚。

县试的第一名,也就是一县应试人员中的“状元”,称为“案首”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3)

明清时期的“童试”考棚

第二级:府试

通过“童试”的各县考生,便具备了每年四月于管辖本县之府举办的“府试”资格。“府试”由各府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地级市市长亲自主持,参与方式和考试过程同“童试”相差无几。

各县通过“县试”的佼佼者们,在汇集在本府范围会角逐,难度等级进一步提升,取得第一名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通过“府试”的考生便拥有了“童生”称号,具备了参加“院试”的资格。同样,“府试”的第一名也被称为“案首”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4)

清代“府试”考卷

第三级:院试

“院试”,即主管一省教育的最高领导——“提督学院”主持的考试,考生于本县或者本府参加考试,学政亲赴考场主持,各县各府依次进行。

通过“院试”的考生便拥有了“生员”称号,也就是俗说的“秀才”,也就算拥有了功名,于地方上具备了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徭役、可以遇知县不跪等等。更重要的是,“生员”拥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为自己的晋升迈出了重要一步。“府试”的第一名,同样称为“案首”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5)

“院试”之学政考棚遗址

第四级:乡试

“乡试”,即我们常听到的“秋闱”,一省的“生员”、监生(国子监学生)、荫生(蒙荫直接获得生员资格的考生)、官生(一品至七品文官,一子可直接获得乡试资格)、贡生(类似于现在的保送生)于本省省会参加的考试。

“乡试”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遇国家重大庆典还会增加恩科,考官由皇帝亲自选派。通过“乡试”考试即为“中举”,考中者称“举人”,除了具备参加会试资格外,还具备了做官资格。经典历史故事——范进中举,就是说的范进因为通过了“乡试”而欣喜发疯的故事。“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乃系一省状元,其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6)

第五级:会试

“会试”,即我们常听的“春闱”,乃系朝廷于京城举办的中央考试,由各省举人和以往各届会试不合格的举人参加。“会试”配备4位主考官,由礼部报请皇帝亲自任命,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或者副都御使以上的官员担任。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也就是举荐给皇帝的士子,具备了参加“殿试”的资格。“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享受考官优先推荐之权,会被皇帝另眼相看。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7)

古代“会元”牌楼

第六级:殿试

通过“会试”考试者,即可于次月参加一般于保和殿举行的“殿试”,考试题目有内阁选拟、皇帝钦定;考试也有皇帝亲自主持、亲自监考;经考官选择最优的十份考卷上呈皇帝,由皇帝亲自圈定名次。

“殿试”结果分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有三名,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为“榜眼”,第一名就是“状元”

明清时期,接连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者,称为“连中三元”,自唐代开始算起,“连中三元”者仅有区区17人而已。在“连中三元”的基础上,还要接连获得县试、府试、院试的“案首”称号,才可被称为“连中六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纵观科举六级考试存在的明清时期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仅2人获此殊荣——明朝之黄观、清朝之钱棨。

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古代的高考状元)(8)

清代状元试卷 真迹

后记

黄观,明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六元”者,于洪武二十四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钦定为殿试一甲第一名,被时人誉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靖难之役”中,黄观闻听朱允炆已死便以身殉主、投江自尽。

钱棨,清朝第一位“连中三元”者,唯一一位“连中六元”者,于乾隆四十六年被乾隆皇帝钦定为殿试一甲第一名。钱棨考中“六元状元”后,一时轰动朝野,举国欢庆,乾隆皇帝还专门赋诗一首,用以庆贺这太平盛世的大喜事。钱棨官职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衔,品秩为从二品,行政级别为省部级正职。

​参考文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清史稿·选举志》、《明史·列传三十一》、《清实录·高宗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