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如何焖羊肉(冬至漫话羊肉粉)

熬得透亮滚烫

加了密制红油的羊肉汤

浸泡着雪白细滑的米粉

米粉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羊肉片

衬着碧绿的蒜苗、芫荽

撒上些许花椒粉

爱吃辣的再加点煳辣椒面

一碗热气腾腾

色香味俱全的羊肉粉摆在面前

让人食指大动

冬至如何焖羊肉(冬至漫话羊肉粉)(1)

氤氲的热气中,挑起几根浸透着羊汤的米粉,夹上一两片肥瘦相间,鲜美细嫩的羊肉送入口中,即刻,满足了舌尖全部味蕾的期待,调动起身上所有细胞的热情,也驱走了整个冬天的漠漠寒意。

遵义人喜欢吃羊肉粉由来已久,一年四季都在吃,冬天更是无此不欢。近年来更在冬至举办大规模的羊肉粉节,遵义羊肉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提到遵义的饮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茅台酒、羊肉粉、豆花面、鸡蛋糕等,而羊肉粉是其中容易吃到而又比较闻名的。许多外地人到遵义,都会特地吃上一碗遵义羊肉粉。在冬至来临时,品味着这特色美食,不禁想起了与羊肉粉有关的那些事儿。

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驯化了羊,将羊作为日常六畜之一。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曾描写了古人在年终时炙烤公羊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好收成的情景:“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经·国风·豳风》还描述了人们在年底吃羊喝酒宴饮庆贺的场面:“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到了唐代,有着北方血统的李唐贵族从李世民到武则天,再到韦氏家族都喜食羊肉。诗人如李白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韦应物有“肥羊甘醴心闷闷,饮此莹然何所思”的诗句。宋代亦然,从皇族到文人都喜食羊肉。在宋人笔记《东轩笔录》中,记载宋仁宗因想吃烧羊而夜里失眠。民间还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说法,意谓熟读苏轼文章,应试中举,就能心想事成吃上羊肉了。在《太平广记》关于食物的100多处记载中,涉及羊肉的有40多处,记载了“羊羹”“浑羊殁忽”等做法。古人还将羊肉与米粉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食物。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中国南方食用米粉历史悠久,自秦以来已有两千多年。根据《齐民要术》和《隋书》中关于米粉食用方法的记载,这种线条状米粉通常是浇拌肉汁或肉酱后食用,和现在的羊肉粉做法有所不同。所以,遵义羊肉粉最早或可溯源到唐代山西太原人罗荣入播时。罗荣率军入播平叛,来自北方的羊肉及其加工技术也随之传到遵义,与南方的米粉相结合,经过不断改进与演变,才成为了今天的遵义羊肉粉。和现在的羊肉粉做法相同的是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店经营的遵义杨家羊肉粉、廖家羊肉粉。遵义羊肉粉在那时起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到民国时更是脍炙人口。

长征学研究专家石永言先生在《遵义会议纪实》一书中生动描写了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遵义时,毛泽东谈到羊肉粉和吃羊肉粉的情节。一次是毛泽东路过丁字口拐弯处一家羊肉粉馆时,看见里面人来人往,喜悦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小陈说:“羊肉粉看来是遵义的特产,吃的人不少,味道一定不错哩。”还有一次是毛泽东开会回来对妻子贺子珍说:“路过丁字口的时候,看见羊肉粉馆还开着,肚子正饿了,我和小陈进去吃了一碗,那羊肉粉麻辣鲜美,正合口味。这鸡蛋糕、羊肉粉,可能算是遵义的地方名产了,各有特色,做得不错。”

冬至如何焖羊肉(冬至漫话羊肉粉)(2)

在选入《红军长征在贵州》的一篇文章《羊肉粉馆的新顾客》中,还讲述了遵义一个小店老板孙云斋和红军之间发生的故事。孙云斋开的羊肉粉馆开市不久,几个红军指战员陆续来到店里吃粉。

孙云斋因为当时对红军不了解,当红军询问羊肉粉价钱时让他们“吃了再说”。红军站起来认真向他解释道:“老乡,你不告诉价钱,我们是不能吃你的粉的。”直到孙云斋收了钱,他们才坐下开始吃羊肉粉。周围的人看见红军先付钱后吃东西的情形,相信了红军是帮助穷人翻身,不取老百姓一针一线的,对红军交口称赞,红军铁的纪律和公买公卖的行为也传遍了全城。

浙大文军西迁时,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也几次写到了遵义羊肉粉。在1944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竺可桢写道:“至虾子场已六点,车不能再走。偕子培、章、庆等住益恒客栈。晚膳由章主任请大家吃羊肉粉……”

在1945年6月26日的日记中,他专门记载贵州风俗道:“饭店中有一种豆粉或米粉煮羊肉,为遵义驰名,余曾试之。”在1945年12月16日的日记中,他写到:“八点半偕夫人允敏、儿希文、松儿至杨柳街口之昌平粉馆,吃羊肉粉。遵义以羊肉粉、鸡蛋酿出名。”

接着详细叙述了羊肉粉的烹制:“每家店铺前均挂羊肉腿或肺或油。锅中以羊骨煮汤,沸腾不止。旁置已切好之羊肉及米粉,亦有用豆粉者,及葱、蒜、辣椒等等。盐与酱油则放在桌上,由客自加。客人来时,即以粉加入碗中,然后以沸汤注其上二三次,再加几片羊肉与椒、葱等,故粉味不浓,而汤则有羊肉味。”最后感叹:“遇文俊,知胡玉堂偕家中二三小姊出去吃羊肉粉了,可见羊肉粉在遵义之受欢迎。”

冬至如何焖羊肉(冬至漫话羊肉粉)(3)

不论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还是著名教育家竺可桢,都认为羊肉粉是遵义的特色美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羊肉粉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影响力。

同时,羊肉粉也是一种乡愁载体。在许多遵义人的心中,羊肉粉就是故乡的一个化身,承载了他们对故乡、童年的回忆。遵义著名乡土作家蹇先艾曾经在1929年1月25日的《新中华报》副刊发表了《吃羊肉粉》一文,写到了羊肉粉的口感、吃法,回忆。“老城粉馆,大概煤市上廖家要算第一家……要去得特别早,去晚了没有座位。”并由羊肉粉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从前也是喜欢吃羊肉粉的”。

1934年——1936年,来自黔北务川的青年学子寿生在当时影响极大的政治新闻评论周刊《独立评论》上发表了时评12篇、小说12篇,主编胡适多次在其作品后附上“编辑后记”作大力推介。寿生发表于《独立评论》第九十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 三月四日出版]的一篇时评《做好做歹连拖带打》在开头用一句“我们乡里有一家姓邓的,开羊肉粉馆”来引出文章观点;在发表于《独立评论》第一二七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十八日出版]的小说《乡民》中,寿生又再次写到了羊肉粉:“他今早上卖炭,不就卖在现在多少人站在门口看他的那家羊肉粉馆里的吗?”可见,羊肉粉在这位贵州现代文学先驱关于家乡的记忆中,也是一个难忘的元素。

又如《贵州风物志》中记载,从遵义走出去的杰出外交家、曾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的韩念龙,也是对羊肉粉念念不忘。在离开家乡50多年后,还兴致极高地向访问他的记者提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吃过的羊肉粉。

冬至如何焖羊肉(冬至漫话羊肉粉)(4)

在无数遵义人心目中

羊肉粉不仅是一道地方美食

还是一份群体记忆

一种乡愁的载体

离家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品尝羊肉粉,感受乡愁。或许,现在的羊肉粉已经不是他们记忆中的味道,但羊肉粉中寄予的那份情愫却历久弥深,无时或忘……

如今,羊肉粉在众多市民、文人的关注和店家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地道的手艺、赓续地方的文化、承载美好的乡愁,成为遵义这座历史名城的一张特色名片。

作者简介

唐燕飞,遵义师范学院古代文学教授,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在《教育评论》《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文史丛刊》《名作欣赏》等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汉字的魅力》《旧律新声》等书。

来源:做文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