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的来源传说(碧玉关文化姓氏考)

张国藩

碧玉历代人口迁徙频繁,姓氏大都失考。出自汉天水的姓氏,主要有李、赵、柴、姚、行、伏、苟等姓。明、清以后,居民稳定,主要姓氏有郭、陈、张、杨、王、姜、周、田、邵、辛、冯、康等十数姓,而以郭、陈最繁。由于行氏出汉平襄,故作特别介绍。现将主要姓氏源流考证如下。

杜姓的来源传说(碧玉关文化姓氏考)(1)

一、行氏

行(hàng),初为复姓,以官为氏,称行人,后取“行”为氏。隗嚣起兵反抗王莽时有平襄人行巡等人支持,隗嚣割据天水后,曾率兵下陇占领三辅。隗嚣兵败入蜀向公孙述借兵五千打败刘秀军,重占陇西。隗嚣死后,扶幼主隗纯继位。割据政权覆灭后,携幼主与苟宇迁居弘农(今陕西省华阴县),周宗、赵恢及其他隗氏迁京师(洛阳)东。后来行巡携幼主在武威一带度沙漠欲建立割据政权,被东汉截杀。几年前,笔者在兰州无意间碰到一位佳丽,称姓行,并说行家人很少,兰州只有他们两位。老家在河南省焦作市代管孟州市赵和镇行庄村,全村2000多人。极有可能行巡有子夹杂在诸隗人群之中迁到洛阳,衍为行庄村。笔者在网上查行氏,天下行氏郡望在平襄,堂号“平襄堂”,行巡为行氏始祖。行氏为人忠厚,男女大都高高,五官齐整。

二、李氏

李,以官为氏。少皋之子。皋陶在尧时任理官,后人理征得罪商纣王,携子利贞逃亡采食李子活命,利贞遂改姓李。李氏郡望在陇西,先祖来自陕西槐里。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陇西郡,任李崇为郡守,其子李瑶为狄道(今临洮)侯,瑶子李信为大将军、陇西侯,信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超子李仲翔讨叛羌殁于狄道,其子李伯考奔父丧,葬于狄道东川,遂家焉,伯考之子成纪令李尚生李广,号“飞将军”。陇西李氏由此兴盛。仲翔十九世孙李嵩建西凉,都敦煌。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下诏李氏皇室,归宗陇西,出现“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局面,“陇西堂”为陇西李氏堂号。碧玉李氏与陇西李氏同出一脉。隋初,李家坪滑坡后,迁出碧玉,到李家川定居,即今碧玉镇李川村李氏。

杜姓的来源传说(碧玉关文化姓氏考)(2)

三、伏氏

伏,华夏始祖伏羲苗裔。伏羲生成纪(今秦安北、静宁南、通渭东),其后以伏为姓,今秦安县伏家即是,至今伏家有结网捕鱼的风俗。碧玉伏家可能在北宋下店子筑堡时随军迁来,元至大初滑坡后迁回原籍,今下店子仍有伏家坟茔。

四、貟氏

貟(同员,音yùn),与员同宗,源自河南,民国时期有貟氏开过车马店,解放前迁到牛洛村,又迁会宁。

五、郭氏

郭,先祖出自京兆郭氏(一说太原郭氏)。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确定为十大“国柱”姓第五。碧玉郭氏自称郭子仪第三子晞之后。郭子仪,唐华州郑人(今陕西华县东),长7尺2寸。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抗蕃名将。唐德宗即位(780年),诏还朝,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年85岁卒,陪葬建陵。子晞,从父征伐有功,于泾州灭吐蕃五千人。朱泚乱,奉天子南走山谷,还朝拜太子宾客。晞子钢为朔方杜希全幕府,檄为丰州剌史,晞怜其不任事,丐罢。德宗遣使召钢,钢疑得罪,挺身走吐蕃,不纳。希全执送京师,赐死。晞坐免,寻复太子宾客,累封赵国公,卒赠兵部尚书。钢子承暇,元和中进士及第,累迁给事中,迁刑部侍郎,卒,家无余赀,友为办丧祭。赠吏部尚书。此后,郭氏之后未见史籍。碧玉郭氏可能是郭钢西走吐蕃时留居于此的宗族(时通渭由吐蕃占据),但又自称来自岐山。先迁秦安魏店郭家园,坟茔仍存。后迁碧玉,繁衍迄今1100年多年,近60代,其中现有郭氏13代。

郭氏初到碧玉,始祖生四子,分居关下(大房)、坪上(二房)、磨咀(三房)、咀汗(四房)。从“郭家外甥樊家女”的传说和新城樊家沟出土的唐、五代文物互参,证明郭氏在唐末五代迁上店子是确切的。至明初,人口增多,一部分迁居郭家岔、景木岔、刘家下岔、陇川等地。咀汗家拜份最大,刚出生的幼儿,极可能是大房后代的几世乃至十世族祖,无法称谓,只呼“爷”替代,但很少直呼其名,以示尊重。郭氏世无家谱,代数无从考究,只能从现有郭氏中上推数代。郭氏中有一部分自谓“正兴”郭家,实来自襄南,归宗碧玉郭氏。碧玉郭氏现有人口三千人。

郭氏明、清以来涌现出了大量的节烈之人。

明国子生郭翰之女嫁给庠生李鹤。李鹤25岁病亡,无子,郭氏绝食而亡。

郭子建,少年丧父,事母极孝,母亲去逝后,守墓3年,从不露齿,孝服破败不堪,见者叹服。郭子建寿至80岁,孙郭兴邦、曾孙郭正域均学有所成。

郭临华娶妻县城拔贡景星煌之女,夫妻感情甚深。清光绪六年(1080年),郭临华病重,景氏有志同穴。有人规劝说:“有子孙在,何必这样!”景氏不答应,及夫去逝,看着含敛毕,遂饮鸠自尽。

郭会极妻师氏,年27岁夫去逝,对公婆孝顺。公公去逝时,看着两个孙子含泪道:“我儿媳受罪了!”没说完就泣不成声。师氏毫无怨言,努力教育儿子。后来子郭士俊入痒。清光绪间,旌表建坊。更有孝廉郭建极父子御敌阵亡,名垂青史。

杜姓的来源传说(碧玉关文化姓氏考)(3)

六、陈氏

陈,源自河南颖川淮阳,始祖胡公满周武王时封于陈,后人因以为姓。下店子陈氏先祖弟兄三人随父定居于今定西市安定区麻子川,迫于生计,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外迁,其中大房之轩落户蓼中川,此为蓼中川陈氏开山祖。之轩生九子一女,女招赘罗氏,分产业十份,即“九房陈家,十分罗家”。大约在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左右,大、二、五房和三、四房即分迁下店子,部分迁王家湾、陈家河等地。下店子三、四房和二房的部分不久便迁上河窑上。大、三房后嗣乏人,二房子嗣繁盛。其中,大房长子在其父外迁时先迁窝坨,后又分居陈家山、鸦儿岘、豁岘、蒲家岔等地;二子迁往陈家窑,三子先迁下店子又分居上河、王家湾等处。二房先后分迁到十二个村庄。三房先迁下店子后分居上河。四房始祖万有生四子,分迁陈家河、下店子,又分居王家湾、上河、新城等处。五房全居住下店子。七、八房在古城河和陈家庄。六、九房留守祖业,居住蓼中川。十房罗氏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迁今秦安县王铺乡罗家门村,后有一部分迁宁夏西吉县罗家红庄等地。现碧玉、新城两村有陈氏227户1200多人。陈氏人才辈出,有功名的居多,也有富户土绅。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下店子二房之后陈翔升和一棋友下棋打赌:“你能买百头骆驼,我能打一座城池”,最后双方兑现,陈翔升便于枣树川打了一座城池,因与上店子、下店子旧城相区别,就起名新城。后因私打皇城获罪,城池归公。同治八年(1869年)腊月三十日发生过农民刘彪率数十庄总计千余人“马踏新城镇”“刀劈陈大师”的抗捐事件。据知情人讲,陈大师时为秦安县崇政里里长,为了平息事端,陈大师受戮于现碧玉小学校门口附近。留下了一段舍身取义的佳话。后陕西人编了一本秦腔剧目《马踏新城镇》演唱,因下店子陈氏反对而停演。陈大师房亲中有一女儿,美貌如花,嫁给丁虎臣。丁虎臣曾先后任韩城知县、西安知府。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太后西逃路过韩城,住在丁虎臣衙第,太后听说丁虎臣夫人漂亮,叫来一晤,一见大喜,就认丁夫人为干女儿,一时传为佳话。

七、张氏

张,出自黄帝第五子挥,挥为弓正,始造弓矢,主礼弧星,赐姓张氏,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后张氏发展为十四郡望,而以清河为最。据碧玉张氏老人讲,张氏来自巨鹿(讹为底鹿)。祖先是有名的“万石张”。据查“万石张”始祖为汉丞相张良,其后繁衍至唐代晏安,迁清河东武城,遂为清河人,晏安次子瓘任唐高宗宰相,四子皆官三品,比汉二千石,父子五人合为“万石”。此后张氏显官者不多。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确定为十大“国柱”姓第一。元代,先祖一支迁山东,明初回迁并集中山西洪洞大槐树西迁,弟兄二人由会宁分迁通渭县花篮寺和永登县红城。花篮寺张氏繁盛后,一支迁碧玉,不久迁鸡川,现塌庄有坟。花篮寺在今第三铺乡,先祖于此扎根。花篮寺张氏崇尚武功,威震四乡。清乾隆间,筑花篮寺堡,为通渭西乡之门户。创建花篮寺,庙会一直兴盛。清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初四日,张家川、莲花城回民攻破花篮寺堡,监生并堡总张谦,逼妻子跳井,自入火药库烧死。张氏子弟继战,阵亡者千余人。从此花篮寺张氏一蹶不振。碧玉张氏始祖弟兄三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左右(1788年)东迁碧玉镇,初到时,无处栖身,便于李家坪下挖窑洞居住,遗址尚在,有偏窑一眼,高窑一眼。迫于生计,弟兄赴静宁学制醋、豆腐、粉条手艺,学成后以此为业,置房买田。长兄生二子,长子凤琪为同秀才出身,著名书法家,其子生五子,迁固原,后绝嗣。次兄迁郭岔阴坡种地,衍为二份。三弟留碧玉经商,此为上店子张氏开山祖,其孙生朋、林,大房即今张君一支之始祖,二房即张俊红一支之始祖。长房生六子,二房生二子。碧玉张氏自花篮寺迁来已有十代。1959年,朋第四子之三子发荣迁新疆石河子,发荣长子万宝后迁宁夏银川。林之长子之后裔也有迁银川的。现碧玉张氏50户,共计200人。据说张氏从山西外迁时,家谱由另一支带往内蒙古。张氏名讳多为单字,朋、林之后,始多为双字。今通渭县西川张氏、安定西巩驿张氏、王家铺张氏、通渭常家河杏树湾张氏均从花篮寺迁出。西川张凤琯为清光绪乙亥恩科举人,曾任庄浪、循化训导,有著述。永登红城张氏与花篮寺张氏为宗亲。

另有河湾堡根张氏,民国时期由秦安迁来,初以货郎为生,始祖生四子,长房民国时迁岳岔(岳六九处),生四子一女,人口最盛,有6户20多人。三房有一子入赘下店子陈氏,生一子入赘牛洛,后迁回下店子。二、四房绝嗣。

八、杨氏

杨,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伯娇封于杨,其后因以为姓,世居山西洪洞。自称北宋名将杨文广之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杨文广任秦凤路副总管,收复被西夏占领的陇西地区,同时筑甘谷城(今属甘谷)。明初,由山西迁陕西岐山。今河湾杨氏与下店子杨氏并非同宗。河湾杨氏祖居襄南出食沟,先祖来时生三子,娶妻那坡新庄郭氏。大房生二子,二房生一女,三房回原籍,无后。大房二子各生二子,次子顶门二房,次孙顶门三房。下店子杨氏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秦安县水泉湾村,约清咸丰间弟兄二人迁雷岔和下店子传七代;下店子杨氏凡十户,共60人。下店子杨氏耕读传家,民国时期杨景秀任秦安县参议,后任秦安大庄中学校长。

九、王氏

王,源出复杂,有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但均为黄帝之后,其以姬姓王氏最盛。姬姓建立周朝,周灵王太子晋废为庶人,其子敬宗为司徒,世居太原,号王家,因以为氏。上店子王氏来于何地现无可考,然自谓“货郎公”之后,系宋太祖赵匡胤苗裔,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末大乱,货郎公赵真从汴梁逃难到今鸡川乡金城,入第三甲,改赵姓为王姓(世称三甲王),生二子,子各生三子衍为六份,与土户王姓连宗,共为七份传后。今鸡川乡金城、斗底岔,县城、平襄王家大湾,隆德县薛家埂子,会宁县杨家湾、柴家咀、清江驿,静宁县马家、四沟家湾、水岔来,秦安县焦家湾王家均系同宗。然上店子王氏自谓迁上店子早于郭氏,也有“姚王家”“王邵家”之说。郭氏唐末五代迁来,这样王氏先祖并非“货郎公”之后,而是另有源流。上店子王氏初居王家红沟,世代人单。民国十八年(1929年)饿死一部分,后王商户发家,有弟兄五六个。现上店子王家有弟兄三人,解放后二份迁会宁。1959年吃大锅饭时王天福移居上店子至今,现有7户。清末有王卓、王随义父子御匪双双阵亡。其后人王增丑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十、邵氏

邵,源出河南,唐末迁来。上店子最早住户之一,历代人丁不旺,贫困潦倒。传至玉堂,弟兄二人以卖饼为生。玉堂子海珍始有起色,生二子,长子生二子一女,次子生一子。

十一、周氏

周,黄帝之子姬姓之后,后人以国号(周)为氏。上店子周氏始祖从静宁车车岔迁来,以卖大豆、麻籽为生,家境颇丰,生二子。长子为清末拨贡,生三子(长子为秀才),次子生一子。

十二、姜氏

姜,源出炎帝神农氏,其子因居姜水(渭河支流,在今陕西)之滨,因以河为名。后西迁冀县(今甘谷),衍为望族。三国蜀汉征西大将军、平襄公姜维,是其始祖。明初有姜某者任通渭县教谕,始居通渭县城姜家滩。明代武举姜迂璜,任过洮阳千总。清末民初,为守先祖封地,一支迁至碧玉上店子,人丁不旺。有姜五泉在兰州五泉山林场任高工。

十三、康氏

康,出自姬姓,周武王胞弟姬封于康城,谥号“康”,后以康为姓。上店子康氏民国时期流落至此,居住于大墩东面土窑,在堡子下瓦窑烧陶器为生,历代人丁不旺。

十四、冯氏

冯,民国时期铁柜人买下周家河曲地,先祖作为伙计迁上店子耕地,解放后入社碧玉,三代传冯寅虎。

十五、田氏

田,有两支,田国栋始祖,明代自陕西迁靖远,清代自靖远分三份分别迁临洮、平凉、通渭城。通渭田氏初为叔侄二人,通官府,递状谋生。一次碧玉郭氏打赢官司,邀来碧玉,遂定居于此。后分出几份迁会宁老君、种田、月亮山。田转成始祖弟兄三人来自西吉田家坪,至第四代衍为五份,大房田金元,字浩,拨贡出身,曾任皋兰知县;子和明,恩贡,曾任安定教谕;子维俊,生两子即志毅、炳强;二房银元四传至丁狗,三房海元失传,四房三传至争虎,五房少亡。

十六、辛氏

辛,先祖自秦安辛家河湾迁咀头,又由咀头携二子一童养媳迁碧玉,长房让有生二子,即占川、得川,占川生一女,得川生一女。后得川迁义岗川。二房双有生子三人即引川、应川、俊川,人口繁盛。先祖以银匠为业,自引川学会铁匠手艺。

十七、牛氏

牛,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吉为碧玉公社干部,驻碧玉大队,遂从吉川牛家湾迁来。生一子新立,子生二子。新立亡。

除这十几姓外,还有下店子东门李氏,祖上系蔡家铺李商户,民国时期因赌博荡尽家产,妻携夫入户下店子陈家,生一子万仓,子生二子,即昌儿、昌盛。西门李氏先祖从四川来,善种牛痘,传至四代李文芳。

十八 何氏

何氏名海生者,平襄镇何家沟人,民国时期在下店子打工,定居于此。下店子其他姓氏如晁、韩、岳等系入赘者或嫁入者姓氏,不再赘述。

十九 姚氏

居住赵河村姚家咀(李家坪山后),前秦氐族首领,被封平西将军、平襄公姚弋仲之后。相传曾在青阳山牧马,其子姚苌建立后秦。后秦灭亡后,其族四散,一支隐于牛谷河北岸山后,与当地民族融合。现有10户人家。小河附近姚氏与此同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