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西夏是否同时存在(两宋与辽西夏金)

一、辽1.辽朝概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宋辽金西夏是否同时存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宋辽金西夏是否同时存在(两宋与辽西夏金)

宋辽金西夏是否同时存在

一、辽

1.辽朝概况

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称帝,建都上京临潢、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

创制契丹大字,后经改进为契丹小字;对外向西北、东北扩张,灭渤海国。

926年,耶律德光继位,为辽太宗。947年入开封、灭后晋,号大辽。

太宗后是世宗、穆宗、景宗、圣宗。

982年辽圣宗继位,承天皇太后掌权。

辽圣宗统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抵澶州。

王钦若、陈尧叟主张迁都,寇准、毕士安主张亲征,十二月订立澶渊之盟。

1123年金军攻占辽朝核心地区,天祚帝遁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

宣和七年(1125),金兵俘天祚帝,辽亡。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国。

1218年,蒙古灭西辽。

2.辽朝制度(胡汉分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1)中央为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

北、南面官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

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皇族事务)、大国舅司(后族事务)、夷离毕院(司法)、大林牙院(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礼仪)等。

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2)地方官制:草原民族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汉人和渤海人设州县。

(3)斡鲁朵与头下军州:辽部族和州县不全由国家管辖,一些隶于斡鲁朵或头下。

斡鲁朵出自突厥语,意为宫帐或宫殿。辽皇帝建立自己的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为个人私有,死后由家属后代继承。终辽一代共有12斡鲁朵,称12宫。属民世隶宫籍,不得脱离。

头下全称头下军州,又作投下,是贵族领地。贵族将战争所掠或皇帝赏赐自置城堡管理,即为头下又称“私城”。高级贵族的头下可建立州城。头下属民依附于领主,向领主交租同时仍需向官府纳税,称为“二税户”。总趋势逐渐减少,斡鲁朵属邑渐增,皇权强化趋向。

(4)四时捺钵制。四时各有行在,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

(5)世选与科举并行,以前者为主,后者针对汉人,前者包括契丹贵族和汉人大姓。

3.北宋与辽的和战

(1)早期战争

宋方: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趁灭北汉之势进攻幽州,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在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驾驴车逃归。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三路北伐,称为“雍熙北征”。东路军曹彬、中路军田重进、西路军潘美、杨业。初始中西路进军神速,东路进攻涿州受挫,仓皇撤退。

岐沟关战役,耶律休哥大败东路军,宋太宗命中西路缩短防线,令潘美、杨业护送云、应、寰、朔人民内迁。杨业与潘美约定于陈家谷口设伏,待杨业转战至此,潘美已经撤军。杨业孤军奋战,长子杨延玉战死,本人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此后杨业六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世镇边陲。

辽方:

辽景宗乾亨二年(980年),起兵10万攻打雁门,为守将杨业打败。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国南侵,江南人王钦若主张迁都江陵、四川人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主张抗击。

(2)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

两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以白沟河为界,互不招纳降附,取消敌对行动,沿边不得创筑城堡,改易河道。宋每年向辽支付“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3)海上之盟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盟约,商定南北夹击,共同灭辽。

金负责攻取辽中京,宋负责攻取燕京,灭辽后宋廷将过去送辽“岁币”转付金朝。

二、西夏

1.西夏概况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太宗时拓跋赤辞归附,赐李姓。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攻灵州,改称西平府。

宋朝失去控制西北的枢纽、失去购买西北边马的道路。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李德明与宋议和,宋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元昊继位,向西用兵。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元昊(祖父李继迁、父李德明)建立大夏,都兴州城。

112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西征精锐征伐西夏,西夏州县相继失守。

1127年攻破兴庆府(中兴府),西夏末帝李睍出降被杀,国亡。

2.西夏制度:

仿宋官制:

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

地方设州郡和蕃落两套机构。

军事方面:保留部落兵制,加强控制。

文化上:野利仁荣创造西夏文字-蕃书,设蕃学,大量翻译汉文书籍。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和约,宋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岁给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

康定元年(1040)三川口之战、庆历元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定川之战,宋军屡战屡败,遂采用范仲淹主张,实行清野固守政策。

庆历四年(1044)四年,西夏向宋朝提出议和。

宋夏和约:元昊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岁给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重开榷场、恢复民间贸易往来。

三、金

1.金朝概况

1115年女真(黑水靺鞨)完颜阿骨打建金,号收国,都会宁府称上京。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征服华北和黄河流域。

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统治重心从东北移入中原。

13世纪初蒙古崛起金朝势衰,南迁汴京(河南开封),1234年灭亡。

2.金朝制度

(1)初期制度:

中央为勃极烈辅政体制[专用于中央辅政会议成员,宗室贵族担任,人数不定]

地方为猛安谋克制,金国建立前一年(1114年),金太祖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太祖命宗室贵族完颜希尹仿契丹、汉字创制女真文字。

(2)熙宗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天眷元年(1138),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改定官制,史称“天眷新制”。

(3)海陵王改制: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称中都大兴府,标志统治重心转移。废罢中书、门下二省,仅保留尚书省为最高机构。其他官制进一步规范化。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华北、陕西、陇右之地,名为“屯田军”。

(4)世宗通检推排:金世宗以“均赋税”为名,勘查民产。执行官吏“往往以苛酷多得物力为功”,每次通检推排之后,赋税都大幅增长。

3.南宋与金朝的对峙

1.金灭北宋

靖康之难;金册立张邦昌为帝(伪楚),统治黄河以南地区。

2.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位,用李纲为相,宗泽为开封留守。

李纲为相75日即被排挤,宗泽忧愤成疾,死前连呼三声‘过河’而卒。

3.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朝廷妥协:

主和派汪伯彦、黄潜善当权,排挤主战派。

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南下追击,宋高宗从扬州逃亡杭州,苗傅、刘正彦兵变。十月金兀术再度南下,宋高宗沿海逃至定海,再乘船南逃至温州。

(2)南宋军民对金抵抗:

岳飞抗金,收复建康府;王彦“八字军”

韩世忠在黄天荡阻截金军。

吴玠、吴璘兄弟在陕西和尚原、仙人关大败金军。

建炎四年(1130)金立刘豫为齐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

(3)绍兴和议:

宋高宗在北伐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深恐将领手握重兵、尾大不掉,遂与金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秦桧与金朝签订和议。

a.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b.年纳“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

c.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划界。

4.南北对峙形成后的宋金关系

(1)海陵王南侵: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南侵,宋高宗欲浮海避敌,左相陈康伯坚决反对,令叶义问督视江淮、虞允文参谋军事。

启用岳飞旧部李宝、配合义军魏胜,收复失地、趁势北上。

成闵、吴拱收复唐、邓;吴麟收复秦、陇、商等州。

金世宗完颜雍在东京府称帝,完颜亮急于决战在采石被打败,宋收复两淮。

(2)隆兴北伐与“隆兴和议”: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起用张浚主持北伐,符离大败。

隆兴二年(1164)主和派汤思退得势,宋金签订和议。

金朝让步:宋对金不称臣称侄,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20万,双方各守旧疆。

(3)开禧北伐与“嘉定和议”:

宋宁宗韩侂胄秉政欲立功名自固,起用辛弃疾、叶适等主战派,追封岳飞为鄂王。

开禧二年(1206)分兵伐金。

军事准备不充分、敌情估计不准确。

金朝虽已衰落,对付南宋仍绰绰有余,金军反击,北伐失败。

西线吴麟孙吴曦叛降金朝,投降派史弥远联合皇后杨氏发动政变,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金乞和。

嘉定元年(1208)两国议和。

a.改叔侄为伯侄,宋帝称金帝为伯父。

b.岁币数目增至银、绢各30万两、匹.

c.另付“犒军银”(战争赔款)300万两。

d.疆界与绍兴时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