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

01.艾玛·沃特森:你们越爱我,我越觉得自己配不上

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女主赫敏的艾玛·沃特森,是个妥妥的人生赢家:

出身优渥,颜值出众,学习成绩优异,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1岁开始出演《哈利波特》女主赫敏,并因此斩获多座奖杯;

19岁,她以高分成绩考入顶级名校布朗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24岁,她以“谁说要做公主,就一定嫁给王子”的铿锵之音,拒绝了英国王子的表白。

25岁,她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成为一名女权斗士,为全世界女性发声。

这样的人生,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巅峰。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1)

然而,当艾玛接受采访时,她却颤抖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 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就越是强烈,这就像一个怪圈; 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这样的自我评价,不禁让人困惑——艾玛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她本人身上的优点,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可为什么她还会如此不自信,觉得自己欺骗了全世界呢?

其实,艾玛没有撒谎,“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就是她的真实想法,只不过,这种想法是一种心理困境,叫做——[冒充者综合症]。

02.[冒充者综合症]:完美主义卓越者的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指的是:

能力欠缺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而[冒充者综合症]恰恰与之相反,它指的是:

个体已经获得了某些成就,但其本人却并不认可,感觉自己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2)

这种现象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见:

写出了多篇10万 的作者,却总认为自己文笔不行;

承接过多个重大项目的人,却不敢毛遂自荐,接受新挑战;

做出许多成就的斜杠青年,上台演讲时,却说自己“一事无成”

[冒充者综合症]往往汇集在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研究人员Kevin Cokley和Steven Stone,通过对468名大学生的相关测试,得出结论——

[冒充者综合症]与“完美主义”的人格特质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越是追求完美的人,对自我的要求也就更高,而这种高标准会激励着他们不断地追求卓越。

而[冒充者综合症]就是执着于完美的负面效应。除此之外,那些“卓越的冒充者们”,还会走进一个怪圈。

心理学家 Pauline Clance,总结了一个“冒充者循环”——

  • 1.面对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冒充者”们倍感焦虑;
  • 2.由于焦虑,他们要么过度准备,要么无限拖延;
  • 3.任务完成后,他们只能体验到短暂的成就感;
  • 4.即便得到了正面的结果和评价,冒充者仍然会否认自己的实力,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
  • 5.事先过度准备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努力,而一开始拖延的人会将成功归功于运气;

正是这些信念,互相作用,强化了“冒充者”的负面体验,从而使他们陷入那种“无论取得多少成就,都无法自我认可”的困境。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3)

03.[冒充者综合症]——认知偏差和聚焦失败所导致的“自我骗局”

正如前文所说,[冒充者综合症]与完美主义情节高度相关,而如果继续追踪,我们仍能抽丝剥茧,发现根植于思维深处的错误信念。

①认知偏差

[冒充者综合症]的产生,与三种认知偏差密切相关:

  • 对他人能力及成就的高估
  • 对自我能力及成就的低估
  • 对无法达成他人期望的后果的夸大

对他人能力的高估&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冒充者”常常认为竞争者们都比自己厉害,自己技不如人。但其实,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观念来源于对他人优点的过度关注,以及对自我能力和成就的忽略。

例如,在一个表彰“杰出贡献人士”的会议上,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却产生了“自己不配坐在这里”的想法,因为他觉得那些与会人员除了宇航员就是战斗英雄,自己的成绩和他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位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负面想法,就是因为他只关注了他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的成就,这种不平等的关注,使他产生了认知偏差。

对无法达成他人期望的后果的夸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正因如此,才有了《无声告白》里的那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4)

这段表述,对“冒充者”们来说,简直如同魔咒。因为,他们不仅会过份在意他人的期待,而且还会对“无法达成他人期待”的后果,抱有过度消极的想象,比如——

“演讲表现不好,老师就不再喜欢我了;”

“上星期绩效不好,公司就不再培养我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检验,我们会发现,那些消极结果和我们没有关注到的积极结果一样,都是一种可能而已,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它不会发生。更重要的是,就算发生了,我们也没必要为他人的错误期待负责,因为,那是他人强加给我们的。

②聚焦失败

“冒充者”们之所以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名不符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过度关注失败而导致的对自我能力的怀疑。

简单来说,“冒充者”们出于完美主义情节,会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经验过分关注,因此,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能力表现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能力时好时坏,发挥不稳定。

而这种不确定感,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能力表现产生担忧。

因此,冒充者们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骗子,因为他们觉得:

过往的表现时好时坏,可能是运气使然,而未来的表现,大概率会让大家失望,所以,外界看到的都是假象。

但其实,这一切的信念,不过是“冒充者”因过度关注失败经验,而产生的困境循环。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正视成功和失败经验,就能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保持客观,从而获得一定的信心,接受更大的挑战,最终打破困境循环。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5)

04.如何才能跳出[冒充者综合症]的陷阱?

①多方求证,客观了解你自己的能力

正如前文所说,“冒充者”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因此,才会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不予认可。

而如果,“冒充者”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就会坦然接受成就以及由此产生的赞誉。

那么,如何才能客观了解自己的能力呢?

首先,你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成绩,以及你在专业领域的综合表现,来获得一个大概的认知。同时,也要搜集几位竞争者的表现数据,与前者进行对比,获得一个相对客观的能力评价。

其次,向你的领导、同事或朋友进行求证,问问他们眼中的你,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最后,你还要意识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去推测你的能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由此,你便获得了对“过去能力表现”和“未来能力表现”的客观评估,这个客观评估,就是你认可自我成就的依据,以及接受挑战的底气。

哈利波特与赫敏真实日常(哈利波特赫敏我其实是个)(6)

②利用[课题分离]工具,敢于让他人失望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题分离]的指的是:

分清情绪责任边界,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别人的情绪留给别人,不要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行为,而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而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很难不顾及他人的情绪感受,因此,才会受限于“期待捆绑”,不敢让别人失望。

但[课题分离]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对我们有期待,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种期待对我们的影响。同时,更要意识到,别人应该对他们的期待负责,如果我们让他们失望了,那是他们自己的情绪感受,与我们无关。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种认知简直“毫无人性”,我没法做到彻底分离他人和自己的情绪。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关系里,但[课题分离]就是让我们学着和他人的情绪保持距离,无法完全分离没关系,只要我们坚持这种意识,就已经和他人的情绪保持了距离。

由此,我们便能减少愧疚感,真正做到敢于让他人失望。

〖写在最后〗“冒充者综合症”通常是那些优秀而不自知的人,你可能也正陷在同样的困境里,但不要绝望,因为这恰恰证明了,你很优秀,只不过你自己不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