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怎么说话(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

深度长文,用最简单的办法帮你提升分析能力,建议先收藏再细看。

为了方便你阅读,我给你梳理一下结构

01什么是深度分析?02什么阻碍我们的分析能力?03两种方法,带你深度分析

建议全文读完,时间紧也可以直接看最后的方法论。


01什么是深度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分析。例如,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时我们会想“是不是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故?”上班路上发现导航显示某个路段非常拥堵时,我们会想“我可能要迟到了。”将“莫名地一声巨响=发生事故”,将“道路拥堵=上班晚点”,这些分析的本质都是将眼前的事物与我们心中已经存在的某个概念对应起来。

通常情况下,这种分析习惯很难使我们产生新的想法。将新的情况与已知的答案、过去的经验进行匹配,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分析。

深度分析使我们在遇到未知事物时在头脑中反复分析“是什么?” “为什么?” “这样对吗?” “还有更好的应对方式吗”……通过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一边寻找它与已知内容的联系,一边尝试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个过程虽然很花费时间,但结果很可能是你发现了一种全新未知的事物。

我将这种从未知中关联已知的过程解释为“分析”,将从未知中发现未知的过程解释为“深度分析”。换言之,“深度分析”就是一种在不省略思维过程的前提下充分探索,从而推导出属于自己的新发现的行为。

例如,人工智能(AI)问世时,很多人将它定义为计算机加大数据,认为AI就是计算机根据大数据做出各种决策。因为计算机和大数据已经广为熟知。但是能够进行深度分析的人除了会寻找人工智能和自己心中已知内容的共同点之外,还会努力寻找新的发现。他们会分析“为什么计算机加上大数据会让人类产生被机器取代的恐惧?” “人工智能是不是还有其他让人类害怕的能力?”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找专业人士请教、阅读专业杂志、甚至购买AI产品实际体验……经历过这样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之后,这些人很可能会发现人工智能只在人脑芯片、深度学习算法这些催化剂都齐备的情况下才会对人类产生一定威胁,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就远远超过了大部分人。

知乎高赞怎么说话(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1)

02什么阻碍我们的分析能力?

潜入到思维的最深处,深度的分析再分析,是最应该勤加锻炼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受限于以下两种错误的思维习惯,从而一次次错失对深度分析进行训练。

思维习惯一: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

毫无疑问,深度分析非常耗时耗力。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不自觉地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

满足于过去的思维定式,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满足于普通解。在这一点上我们最典型的表现往往是这样:当我们遇到新知识、新任务、新难题时,大脑总是习惯性偷懒,从而将理解和应对这个问题的方式始终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和解决方式上。“这个问题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其他人是怎么处理的?”,习惯借鉴他人套路、套用过去经验的做法固然不容易出错,但也在本质上固化了思维,让我们因循守旧,难以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效果也定然不够理想。

第二层意思,是习惯性防卫。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是指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不是分析“真相是什么”以及“这个挑战是否合理”,而是立即习惯性认为“竟然敢和我的观点不一样,跟它干!”,从而立即开始反驳。

思维习惯二:情绪化分析

情绪化分析,即遇到事情先动情绪,不动脑子,不动逻辑。习惯情绪化分析的人很容易被别人煽动,得出一些表面结论,或是别人希望自己得出的结论。

我们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带有情绪煽动性的文章,它们会把社会问题归咎成人性险恶、贫富差距、道德沦丧……这些观点往往很有煽动性,很容易构成心智未成熟人群的世界观,导致他们分析时会选择用最情绪化的方式去猜测和理解这个社会。

有段时间,厦门和郑州的房价涨得特别快,媒体大力传播一些煽动性的观点,“炒房的人越炒越有钱”,“刚需的人越来越买不起房”,“房价正是被有钱人炒起来的”……很多人的情绪立即被这些观点煽动,对炒房之人恨之入骨。

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房价上涨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地方政府的高负债不允许他们降低土地出让金,金融集团为了防止房贷断供出现坏账也不希望房价下降……任何一个社会性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问题,绝非像媒体所煽动的那么简单。

所以,如果我们从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上感受到的更多是愤慨、激动、焦虑、兴奋等情绪,而非是数据分析、客观梳理时,就非常需要留心分析一下:作者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作者是否在故意煽动读者情绪?同时更要提醒自己:一旦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我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就必然会被大大削弱。

知乎高赞怎么说话(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2)

03两种方法,带你深度分析

我们在学习上能达到什么程度,跟付出的精力呈正相关。换句话说,花费多少脑力便收获多少效果。很多时候,放纵自己在分析上一直处于比较舒服的状态,总是跟着习惯走,我们大脑的分析能力就会像一块很难被锻炼到的肌肉一样松垮无力。要想使这块肌肉结实有力,必须要时常进行绿灯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思维训练。

1. 绿灯思维:把“我”和“我的观点、我的行为”区分开

绿灯思维是相对于红灯思维而言的,具有红灯思维的人,遇到不同观点时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性防卫,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出现负面抵触情绪,成长速度通常很慢。而具有绿灯思维的人,遇到不同观点时的第一反应是认为新观点一定有用,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新观点、新事物,将它作为自己成长和提升的机会,从而进步非常快。

如何培养绿灯思维呢?我个人很喜欢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方法:把“我”和“我的观点、我的行为”区分开。换句话说,当我们遇到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把它理解成对我们本人的挑战和否定。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对我说:“你的项目做得太烂了!”假设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在针对我、指责我,然后马上情绪失控地骂回去:“你的项目做得才烂!”这就是典型地把别人对“我的观点、我的行为”的质疑,理解成了对我这个人的质疑,此时我采用的便是红灯思维。

但是,如果我能区分出“别人指责的是我做的这个项目,而不是我这个人”,我的第一反应便会是分析“这个项目到底做得好不好?哪里做得不好?可以怎么改进?”这时候我就是在思维上亮起了绿灯,我能积极接受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把别人的意见当作自己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聪明人不是没有尊严,而是他们能在工作中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遇到不同意见能够客观看待别人提出的意见。

知乎高赞怎么说话(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3)

2.逆向思维:往前分析这个大前提对吗

绿灯思维,只是迈出了消除思维定式、克服情绪化反应的第一步,要提升自己的分析深度,还要具备逆向思维。简单地讲,逆向思维就是不要一味跟着别人的观点走,在认可一个观点和行为之前,要试着去分析产生这个观点和行为的大前提有没有错?

例如,过去人类认为神是主导一切的存在,所以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会认为这是神在惩罚自己。因此,为了免除自然灾害,我们必须要向神进行祭祀。“人们相信神是主导一切的存在”便是“我们必须要祭祀”的大前提,但是如果我们往前分析,重新对这个所谓的大前提进行分析,甚至是提出质疑和校正,就像现代人不再相信神存在一样,那么自然灾害再次出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认为是神在惩罚人类,也自然不会再用祭祀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又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在博客中讨论过“为什么利用高铁建设带动新城发展会失败”这个问题。当时,规划高铁的专家们认为:将高铁建在郊区可以带动郊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媒体调查的结果却是“绝大多数依靠高铁建设的新区都很萧条”。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先看看专家们为什么建议在郊区建设高铁。

首先,专家们假设了一个大前提:在郊区建设高铁可以带动新城发展。

然后,专家们根据假设的大前提,建议:投入巨资在郊区建设高铁。

但是最后,这个行动产生的结果是:很多想依靠高铁发展的新区都很萧条。

为什么假设和结果相差这么大呢?如果按照常规顺序来分析,很多人可能会从行动上找原因,比如,建高铁时没有把周围的土地开发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来分析——专家假设的大前提“在郊区建设高铁可以带动新城的发展””究竟对不对呢?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人口流出意味着高铁的开通只会更方便这些城市的人口往外迁移,而不是形成新的城区。现在我们找到了原因:真正的问题其实根本不在行动上,而是专家假设的大前提本身便是错的。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意义:想要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机械性地往下播放,也不能不假思索地根据看到的内容去分析。相反,我们应该逆向地想一想:这个大前提是对的吗?对方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对的吗?有了这个逆向思维意识,我们才更有可能在常人的观点之外产生新的发现。

面对这个持续变化的混沌世界,大脑对快分析的偏爱常常使我们沉浸在“不用动脑”的习惯里,我们习惯不劳而获,习惯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收获各种即时反馈,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下外界灌输的信息,我们变得越来越迟钝、懒惰、不爱分析、日复一日在原地踏步。

但是,面对这个不进则退的真实世界,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从更高的视野、更深的维度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试着去违反一下自己的“人性”,拥抱对立的观点,试着怀疑外在的信息,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试着从不用动脑的习惯中走出来。

因为很大程度上,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能走多远,就在于他在分析思考上走了多深。

如果看完对你有所启发,请您点赞、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