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1)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可以接触到不少的星空知识,但这些知识可不是白来的,里面蕴含着无数代古人的心血,他们在从零到一的路上奔跑,在一片空白的纸上绘制着星空图。

古代的时候,人们对星空非常的重视,但他们重视的方面跟现代想得有点不一样,他们主要是用来推算某些东西,比如辨吉凶。这并不奇怪,这里有个发展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唐朝时还非常严重,隋末唐初的王绩在自己押尤韵的五言排律《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写: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当然了,严肃文献里也是有记载的,可在宋朝以前,写星的文献难逃“神崇拜”,比如在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中把星辰分为四象二十八宿,分别用四大神兽命名:

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2)

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星的诗至少有几十首,世人对他的《夜宿山寺》很熟悉,但另一首押真韵的五言绝句《乌牙寺》是这样写的:

夜宿乌牙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我们看这些诗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神秘和敬畏,比如李白说恐惊天上人可以说是浪漫的比喻,但这个天上人指的是什么?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星空和天空是非常神秘的。

那么,古人对星到底是怎么理解的?我国古代观星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3)

一、初,观星以掌妖祥

早在周朝时,观星就已经非常流行,而且设置了专门的官职。同时,这也是后世“钦天监”的前身,是“司天台”和“司天监”这些官职部门的祖宗。

其实关于最早的观星记录,我们能找到的就是周朝,周朝以前是一定有的,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朝也是继承前人。但可惜的是前面并没有什么记录,关于前面的只能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过,甲骨文中有关于彗星记载,佐证我们找不到,所以不在这里举例了。

《周礼·春官宗伯·司巫/神仕》中记载: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翻译过来就是:保章氏掌管观测天上的星象,以记录星、辰、日、月的变动,据以观测天下的变化,辨别这种变化的吉凶。我们看《周礼》把这个官职给归类到什么地方就明白当时人们的心理了,归类的是司巫和神仕,这虽然是个官职,但跟巫和神沾着关系。

到了汉朝时,关于天象观测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在观星上的本质并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为了辨吉凶,仍然没有逃脱“神崇拜”。

东汉末年,刘熙《释名》中这样说星:

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中这样说:

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汉书·天文志》中对星图有系统的阐述,但里面描写得玄奇无比,将星象变化归纳为上天是警告世人,比如这段:

凡月食五星,其国皆亡:岁以饥,荧惑以乱,填以杀,太白强国以战,辰以女乱。

意思是凡月亮遮掩五星,其分野之地亡国:木星被食有饥荒发生,火星被食有动乱发生,土星被食有杀戮之祸,金星被食,强国因此发动战争,水星被食有后妃引起的变乱发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着严重的迷信色彩。另外,当时的人们称火星为“荧惑”,称金星为“太白”,称木星为“岁”,称土星为“填”,称水星为“辰”。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4)

虽然《汉书·天文志》写的是星图,但却是用来预兆人间王朝的各种事。汉朝时,掌管天文的官员有“太史公”和“太史令”,到了东汉时期只剩下太史令,比如张衡曾两次担任太史令。

汉朝时的文献里基本上都有天文方面的专门篇章,比如《史记》里有“天官书”《淮南子》里有“天文训”《汉书》里有“天文志”,但关于星的描写都差不多,篇幅原因,咱们不一一举例了。汉朝是观星的一个爆发期,当然,汉朝是继承在前人的基础上,周朝时就已经设立的专门的部门和官职。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5)

二、再,二十八星宿和步天歌

汉朝对星的神崇拜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本来就喜欢谈虚论玄,对于星星这样的神秘而搞不懂的东西自然会添油加醋,所以这时期的一些文献里常常难逃汉时的遗留。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后五十年而公破袁绍之应。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6)

这里写的其实有点牵强附会,但说明了那时候人普遍迷信星象的心理。此外,南朝刘敬叔《异苑》。《会稽典录》中都有差不多的记载,无一例外的就是星对应了某件神秘事。咱们在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到了隋末唐初时,一本诗歌形式的天文学著作横空出世,这本书以诗歌的写法把前人的三垣二十八星宿做了系统的总结,成为后世学习星象前必读的一本著作,这就是《步天歌》。

直观的说也许并不会知道难度,《步天歌》里,介绍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区,系统介绍了每区包含的星官,一共是283个,里面出现了1645颗恒星及其具体位置。

这在我们现在听来感觉不到什么,但那是在隋末唐初,想想那个时代,再想想这些成就,这些观测比西方早了不知道多少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宋明以前,这本书是钦天监和占星家必学的一本书。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7)

关于《步天歌》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这是存在争议的。但多数学者认为是隋末唐初时一位化名丹元子的人所作,咱们这里不是考证历史人物,所以略过不提了。

从魏晋到隋唐,观测上更加系统,但具体的科学解释却看不到,这时期的观星是神秘加科学共进的时期,但各朝各代对观星从来没有懈怠过。隋朝设有太史曹,隋炀帝改为太史监。唐初时改为太史局,后期又改成司天台。所以,在一些唐朝影视剧和小说中出现钦天监是不严谨的,唐朝时有这样的部门,但名字根本不是钦天监。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8)

三、后,终归科学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脱离星象迷信说。宋代朱彧《萍洲可谈》中记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而宋朝时的科学家苏颂和沈括成就更加的惊人。苏颂发明创造了“水运仪象台”用来观测天像,沈括改进了“浑像仪”,在观测上,领先了西方七百多年。

继承宋朝的巨大天文遗产,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的观星台,《元志·天文志》中记载北极星:

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经过多年观测后,郭守敬众人根据观测结果推出了《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是365天零5小时49分钟,和现在世界上通行的阳历,也就是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而格里高里历在三百年后才在西方出现。

古人观星以几点为准(从辨其吉凶到超越星辰)(9)

古代先民们是从零到一的开拓者,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走过一些弯路,但一切又终归科学。从最开始的观星以辨吉凶,到后来的冷静观测并加以利用,这是我国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是我们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在天文学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古代时,人们虽然无知,但他们勇敢的抬头仰望星空,发出了问天的呐喊。现代,我们研究星空,未来,我们一定能超越星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