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半山秋已老霜花一树意未浓(半庭新月黄昏青山绿水)

看了春花来了秋月,我们通常在唐诗宋词的年岁里更替,四季轮换。

而元曲里的四季则呈现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岁月年轮。

元曲两大代表人物关汉卿的“大德歌”五首和白朴的“天净沙”四首,都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红叶半山秋已老霜花一树意未浓(半庭新月黄昏青山绿水)(1)

关汉卿,是元初杂剧界的领袖人物,现存的《窦娥冤》是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誉。

大德歌•春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曲子以“归”为诗眼。一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在飘飘柳絮衬托之下,“添”字尤神,准确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末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

大德歌•夏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此系怨词,恨她爱人久离不归。脸瘦得露骨,羞戴石榴花。该曲大胆泼辣地写相思之情。一个俏字传神至极,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曲贵新奇,然而,这支曲子蕴藉含蓄,辞尽意未体,简直是一首好词。

大德歌•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跫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开头就是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人情,指人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倍增空寂之情。小令以大自然的秋声写人物心灵的感受,声情并茂,直率中见委婉。

大德歌•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该曲用“雪纷纷,掩重门”表示冬天的季节,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

大德歌•冬景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鹾。

着一“舞”字,说明北风吹紧,扬起雪粉,烟雾笼罩,仍依稀可辨那拥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庄。篇末摄景“钓鱼”,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雪过天霁,照样下江捕鱼,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红叶半山秋已老霜花一树意未浓(半庭新月黄昏青山绿水)(2)

白朴,工于杂剧,与关汉卿、马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剧评家评其代表作《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他的散曲以丽婉约见长,亦有豪放雄浑之气。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雪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场景。幽静雅致的小院里,傲然的白杨,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荡来荡去充满了诗情画意。白描的手法,由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学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静物写生的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景。整首小令中都没有我们所塾悉的夏天燥热,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境,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应用。特别是作者在景物描写的词语选择上,更显出独特的匠心。无论是孤村、老树,还是落日、残霞,都是静物,给人缺乏生命的冷寂之感。在这个画面中,“一点飞鸿”是唯一活动的生命。最后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句,远景一下子变成近景,朦胧马上变为清晰,飘渺、迷蒙的色彩也变得鲜明。

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该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具体环境。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

红叶半山秋已老霜花一树意未浓(半庭新月黄昏青山绿水)(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